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填报 > 录取分数线

南京师范大学2024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最新公布)

更新:2025-02-11 11:42:30 赶考猫

南京师范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创办于1902年,是211、双一流建设大学,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专业,5个省级(直辖市)专业,6个省重点、培育专业专业。2024年在全国一共招收了4196名新生,涉及28个省市,那南京师范大学在各省录取分数线分别是多少呢?

南京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最新公布)

南京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2024

一、在传统高考省份(文科+理科)

在传统高考省份,南京师范大学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河南省(本一)理科592分、文科590分,陕西省(本一)理科544分、文科563分,云南省(本一)理科584分、文科614分。

省份录取批次科目最低分省控线
河南省本一理科592511
内蒙古本一A理科519471
山西省本一A理科577506
陕西省本一理科544475
四川省本一理科586539
新疆本一(单列类外语)理科392390
云南省本一理科584505
河南省本一文科590521
内蒙古本一A文科556478
山西省本一A文科566516
陕西省本一文科563488
四川省本一文科569529
新疆本一(单列类外语)文科444425
云南省本一文科614550

二、在新高考改革省份(3+1+2高考模式)

在新高考3+1+2模式省份,南京师范大学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安徽省(本科)物理类608分、历史类616分,甘肃省(本科)物理类563分、历史类577分,江苏省(本科)历史类574分、物理类581分。

省份录取批次科目最低分省控线
安徽省本科物理类608465
重庆市本科物理类589427
福建省本科物理类608449
甘肃省本科物理类563370
广东省本科物理类583442
广西省本科物理类561371
贵州省本科物理类570380
河北省本科物理类580448
黑龙江省本科物理类585360
湖北省本科物理类592437
湖南省本科物理类578422
江西省本科物理类585448
江苏省本科物理类581462
辽宁省本科物理类585368
安徽省本科历史类616462
重庆市本科历史类591428
福建省本科历史类595431
甘肃省本科历史类577421
广东省本科历史类588428
广西省本科历史类570400
贵州省本科历史类589442
河北省本科历史类606449
黑龙江省本科历史类593410
湖北省本科历史类581432
湖南省本科历史类590438
江西省本科历史类598463
江苏省本科历史类574478
辽宁省本科历史类594400

三、在综合改革高考省份(3+3高考模式)

在新高考3+3模式省份南京师范大学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北京市(本科)综合类593分、海南省(本科)综合类643分、上海市(本科)综合类537分。

省份录取批次科目最低分省控线
北京市本科综合类593434
海南省本科综合类643483
山东省1段综合类580444
上海市本科综合类537403
天津市本科A综合类619475
浙江省1段综合类632492

附:南京师范大学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