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最新排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全国排名第170位,仅次于江苏师范大学;北京市内排行第30名,仅次于外交学院;全国财经类高校排名第8名,仅次于浙江工商大学。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39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139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丰台区 | 财经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3 | 125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丰台区 | 财经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2 | 133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丰台区 | 财经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更多2024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2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122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丰台区 | 财经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3 | 124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丰台区 | 财经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2 | 129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丰台区 | 财经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1 | 142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丰台区 | 财经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更多2024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4)
在北京市内高校排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排在北京电影学院之上,仅次于外交学院,排第30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29 | 外交学院 | 语言 | 北京 西城区 | 双一流,国重点,保研 | 公办 |
30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财经 | 北京 丰台区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31 | 北京电影学院 | 艺术 | 北京 海淀区 | 省重点,保研,省部共建 | 公办 |
更多2024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详见:北京高校排名一览表(北京市大学排行榜2024最新名单)
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财经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4)
在财经类高校排行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仅次于浙江工商大学,排名第8位,排在北京工商大学之上。
财经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7 | 浙江工商大学 | 浙江 杭州市 | 省重点,保研,省部共建 | 公办 |
8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丰台区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9 | 北京工商大学 | 北京 海淀区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更多2024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建校66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道路,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6717人,其中本科生11380人,硕士研究生4330人,博士研究生582人,学历教育留学生152人,成人教育学生273人。本科生高考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起始年薪、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发展空间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北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近二十万优秀人才,一大批校友活跃在政府部门、教育界、学术界和金融、财税、会计等行业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近80%的毕业生签约北京单位,成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目前已经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78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并发展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突出特色的多层次、多科性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