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 > 大学排名

合肥工业大学排名(2025-2022全国最新排名)

更新:2025-03-07 10:42:45 赶考猫

2025年,合肥工业大学最新排名:合肥工业大学全国排名第90位,仅次于华南师范大学;安徽省内排行第2名,仅次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理工类高校排名第27名,仅次于浙江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排名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合肥工业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合肥工业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合肥工业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合肥工业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合肥工业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83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483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383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283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182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 合肥工业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合肥工业大学2025年全国排名第55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555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454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347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249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153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3. 合肥工业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U.S.News版)

按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合肥工业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88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388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280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176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理工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二:合肥工业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安徽省内高校排名中,合肥工业大学排在安徽大学之上,仅次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第2位。

省内排名院校名称类型所在地级别性质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综合安徽 合肥市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C9,101计划公办
2合肥工业大学理工安徽 合肥市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公办
3安徽大学综合安徽 合肥市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公办

三:合肥工业大学在理工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理工类高校排行中,合肥工业大学仅次于浙江工业大学,排名第27位,排在福州大学之上。

理工类排名院校名称所在地级别性质
26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市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公办
27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市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公办
28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市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公办

四:合肥工业大学简介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千人一名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成效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持续广泛追踪报道。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学校高质量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顺利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平台70余个。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年度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稳居安徽省科研院所首位,是在皖输出技术合同额最多的高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