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建筑大学最新排名:吉林建筑大学全国排名第495位,仅次于金陵科技学院;吉林省内排行第13名,仅次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全国理工类高校排名第153名,仅次于金陵科技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吉林建筑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吉林建筑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吉林建筑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吉林建筑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吉林建筑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333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33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3 | 332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2 | 321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1 | 297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 吉林建筑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吉林建筑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387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87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3 | 380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2 | 366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1 | 353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理工 | 省重点 |
二:吉林建筑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吉林省内高校排名中,吉林建筑大学排在长春大学之上,仅次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排第13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2 | 长春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吉林 长春市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13 | 吉林建筑大学 | 理工 | 吉林 长春市 | 省重点 | 公办 |
14 | 长春大学 | 综合 | 吉林 长春市 | 省属,研究生院 | 公办 |
三:吉林建筑大学在理工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理工类高校排行中,吉林建筑大学仅次于金陵科技学院,排名第153位,排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之上。
理工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52 | 金陵科技学院 | 江苏 南京市 | 公办 | |
153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省重点 | 公办 |
154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省属 | 公办 |
四:吉林建筑大学简介
学校始建于195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批准成立,是新中国首批设立的建筑类专门学校。1960年经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学校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7年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2010年学校从红旗街老校区整体迁入净月新校区。2013年更名为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6年,学校成为吉林省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校东部有净月潭国家5A级森林公园,南部有新立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西部有长春的母亲河——伊通河。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0.0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77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2.50万册,电子图书67.9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3亿元。学校校园规划科学合理,功能齐全完备。学校不断完善人文环境、文化设施和景观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充分满足学生成才需要。
学校始终扎根吉林办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就业育人导向,以就业工作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构建了“一三五七”就业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稳定。学校紧密围绕服务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多措并举推动学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努力为吉林“464”发展愿景贡献高校力量。2021年以来,毕业生留吉就业情况实现三年连续增长,截至2023年,学校就业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吉林省教育厅书面表扬,就业工作成果显著。近几年,毕业生进入全国一线城市的比例与进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的比例,均达到60%以上。目前,学校自建校以来培养的10万余名毕业生活跃在国家城乡基本建设领域,成为建筑科研、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