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最新排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全国排名第705位,仅次于山西中医药大学;广西省内排行第17名,仅次于梧州学院;全国理工类高校排名第187名,仅次于兰州工业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514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514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 桂林市 | 理工 | 省属 |
2023 | 529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 桂林市 | 理工 | 省属 |
2022 | 540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 桂林市 | 理工 | 省属 |
2021 | 542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 桂林市 | 理工 | 省属 |
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42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422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 桂林市 | 理工 | 省属 |
2023 | 426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 桂林市 | 理工 | 省属 |
2022 | 398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 桂林市 | 理工 | 省属 |
2021 | 400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 桂林市 | 理工 | 省属 |
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广西省内高校排名中,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排在百色学院之上,仅次于梧州学院,排第17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6 | 梧州学院 | 综合 | 广西 梧州市 | 公办 | |
17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理工 | 广西 桂林市 | 省属 | 公办 |
18 | 百色学院 | 综合 | 广西 百色市 | 公办 |
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理工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理工类高校排行中,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仅次于兰州工业学院,排名第187位,排在太原工业学院之上。
理工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86 | 兰州工业学院 | 甘肃 兰州市 | 省属 | 公办 |
187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 桂林市 | 省属 | 公办 |
188 | 太原工业学院 | 山西 太原市 | 省属 | 公办 |
四: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简介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办于1979年,曾隶属于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学校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888人,其中本科生20857人。
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现有1个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广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1个桂林市重点实验室、12个校级科研平台、1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获批自治区科技创新合作基地、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自治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单位。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58项,横向项目44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54篇,其中国内外权威期刊733篇;获知识产权授权934项;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四年,学校共获广西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377项,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72项,二等奖125项,三等奖173项。近四年,获体育竞赛类国家级第一名4项,第三名3项。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升本以来,500余名应届毕业生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外交学院等单位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曾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和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多次做典型发言,介绍的就业工作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和兄弟院校的认同,就业工作典型做法在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等主流媒体刊发报道,学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