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高考历史类540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历史类成绩在538分、539分、540分、541分、542分的福建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福建高考540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福建历史类考生540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华侨大学(公办)、华侨大学(公办)、华侨大学(公办)、集美大学(公办)、福建农林大学(公办)、中国民航大学(公办)、浙江传媒学院(公办)、长江大学(公办)、烟台大学(公办)、甘肃政法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福建历史类54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31所)
以下为2024年福建高考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40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40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华侨大学 | 543 / 6180 | 本科 | 公办 |
2 | 华侨大学 | 536 / 7033 | 本科 | 公办 |
3 | 华侨大学 | 534 / 7280 | 本科 | 公办 |
4 | 集美大学 | 534 / 7280 | 本科 | 公办 |
5 | 福建农林大学 | 533 / 7397 | 本科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中国民航大学 | 543 / 6180 | 本科 | 公办 |
2 | 浙江传媒学院 | 543 / 6180 | 本科 | 公办 |
3 | 长江大学 | 543 / 6180 | 本科 | 公办 |
4 | 烟台大学 | 543 / 6180 | 本科 | 公办 |
5 | 甘肃政法大学 | 543 / 6180 | 本科 | 公办 |
6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542 / 6289 | 本科 | 公办 |
7 | 武汉科技大学 | 539 / 6656 | 本科 | 公办 |
8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 538 / 6778 | 本科 | 中外/港澳 |
9 | 长沙理工大学 | 537 / 6907 | 本科 | 公办 |
10 | 安徽师范大学 | 535 / 7150 | 本科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131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福建历史类54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是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语言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学校于1980年成立董事会,庄希泉、胡平、黄长溪、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王刚先后担任董事长。现任董事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名誉董事长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
2、集美大学
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自然资源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推免生资格单位,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大陆唯一获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具有开展台湾船员适任培训资格的院校。
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0个学科门类。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农业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9个。拥有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特色重点学科2个),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干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水产与食品工程学科群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航运与港口物流学科群、区域经济与管理学科群、闽台体育文化学科群、数理学科群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
3、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交叉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传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战略,坚持育人为本、人才集聚、交叉创新、服务融合、文化引领,着力打造特色人才培养重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一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先进文化传承传播前沿阵地,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培养“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实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决胜建成“百强”大学,向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迈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