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高考570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成绩在568分、569分、570分、571分、572分的上海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上海高考570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上海考生570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办)、华东师范大学(公办)、华东师范大学(公办)、上海财经大学(公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办)、南京大学(公办)、北京理工大学(公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公办)、中山大学(公办)、西北工业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上海57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41所)
以下为2024年上海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70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70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573 / 3676 | 本科 | 公办 |
2 | 华东师范大学 | 571 / 3998 | 本科 | 公办 |
3 | 华东师范大学 | 569 / 4317 | 本科 | 公办 |
4 | 上海财经大学 | 569 / 4317 | 本科 | 公办 |
5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567 / 4662 | 本科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南京大学 | 573 / 3676 | 本科 | 公办 |
2 | 北京理工大学 | 573 / 3676 | 本科 | 公办 |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573 / 3676 | 本科 | 公办 |
4 | 中山大学 | 573 / 3676 | 本科 | 公办 |
5 | 西北工业大学 | 573 / 3676 | 本科 | 公办 |
6 | 大连理工大学 | 573 / 3676 | 本科 | 公办 |
7 |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 570 / 4158 | 本科 | 公办 |
8 | 南京大学 | 570 / 4158 | 本科 | 公办 |
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567 / 4662 | 本科 | 公办 |
1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66 / 4841 | 本科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141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上海57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现有两院院士39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25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威海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12000余人,设有11个学院、1个教学部,38个本科专业,共享哈工大27个博士点和39个硕士点,单独设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校区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8个、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
2、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3、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简称“苏州校区管委会”)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统筹负责苏州校区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列入学校管理服务机构序列。苏州校区管委会按照学校党委关于“多校区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和苏州校区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代表学校全面统筹负责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中法学院、丝路学院、智慧治理学院等校区内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