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高考物理类54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543分、544分、545分、546分、547分的湖南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湖南高考54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湖南物理类考生54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长沙理工大学(公办)、长沙理工大学(公办)、湖南农业大学(公办)、长沙理工大学(公办)、长沙理工大学(公办)、陕西师范大学(公办)、华中农业大学(公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公办)、浙江理工大学(公办)、武汉科技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湖南物理类54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454所)
以下为2024年湖南高考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4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4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长沙理工大学 | 548 / 42749 | 本科 | 公办 |
2 | 长沙理工大学 | 547 / 43486 | 本科 | 公办 |
3 | 湖南农业大学 | 546 / 44249 | 本科 | 公办 |
4 | 长沙理工大学 | 544 / 45813 | 本科 | 公办 |
5 | 长沙理工大学 | 543 / 46585 | 本科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陕西师范大学 | 548 / 42749 | 本科 | 公办 |
2 | 华中农业大学 | 548 / 42749 | 本科 | 公办 |
3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548 / 42749 | 本科 | 公办 |
4 | 浙江理工大学 | 548 / 42749 | 本科 | 公办 |
5 | 武汉科技大学 | 548 / 42749 | 本科 | 公办 |
6 | 郑州大学 | 546 / 44249 | 本科 | 公办 |
7 | 中国医科大学 | 545 / 44998 | 本科 | 公办 |
8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 544 / 45813 | 本科 | 公办 |
9 | 浙江工业大学 | 542 / 47367 | 本科 | 公办 |
10 | 辽宁大学 | 541 / 48114 | 本科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454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湖南物理类54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全国文明校园、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担任学校名誉校长。
学校与40多个国家的13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广泛开展人员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等40多所大学开展教育合作,是湖南省最早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1999年获得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资格,是全国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
2、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交叉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设22个教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在校生48000余人(含城南学院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9000余人。自建校以来,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50余万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多年连续保持全省高校前列。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淀了“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
3、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硕彦俊秀荟萃。现有教职工2952人,其中教师1698人,教授568人,博士后294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5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6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84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