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可参加的竞赛有: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等。
各位大学生同学们!你们在校期间都参加竞赛了吗?你们参加的竞赛都“正规”吗?学校、行业是否认可?下面本篇文章就给大家分享56项被教育部认可的顶级赛事,一起看看!
大学生可参加的56项顶级竞赛(名单)
下表节选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56项学科竞赛上榜(榜单内已有竞赛的子赛纳入但不计算项目数),是教育部官方认可的,最具含金量、最具参赛价值的赛事。可以优先考虑——
序号 | 竞赛名称 |
---|---|
1 |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2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3 |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
4 | 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
5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6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7 | 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 |
8 |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
9 |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
10 |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11 |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
12 | 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 |
13 |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
14 |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
15 |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
16 |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
17 | 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系列赛-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写作、英语阅读 |
18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19 | 两岸新锐设计竞赛 ·华灿奖 |
20 |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会展示 |
21 |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
22 |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RoboCon、RoboTac |
23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24 |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
25 |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
26 | 世界技能大赛 |
27 |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 |
28 |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
29 | 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
30 |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31 |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移动应 用创新赛、网络技术挑战赛、人工智能创意赛 |
32 |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
33 |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 |
34 | 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 |
35 | 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 |
36 | 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 |
37 | 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
38 |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
39 | 未来设计师 ·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
40 |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
41 |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各实践与创新赛、铸造工艺设计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起重机创意赛、智能制造大赛 |
42 |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 |
43 | “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
44 |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 |
45 | 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 |
46 | “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
47 | 华为ICT大赛 |
48 |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
49 |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CULSC)-生命科学竞赛、生命创新创业大赛 |
50 |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
51 | 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 |
52 |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会展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国际贸易竞赛、创新创业竞赛 |
53 | “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 |
54 | 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 |
55 | 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
56 |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
备注:竞赛排名不分先后。 |
怎样在竞赛中有所收获?
1.制订合理的备赛计划
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每天设定合理目标,并及时复盘进度和经验,避免焦虑和压力过度积累。
2.组建合适的团队
一方面争取专业导师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团队项目中尽量纳入不同学科背景、年级、性别的学生,并进行合理的组织架构使得视角更为多元。
3.突出亮点和创意
备赛过程中不仅了解基础知识,还要关注前沿发展和热点问题,学习往届获奖作品。尝试跨足不同领域,勇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将多元化的知识融合到竞赛中。
4.注意细节
务必在简历、陈述以及演讲等方面注重美化工作的细节。
5.寻找社交支持
与家人、同学朋友分享感受,获得理解和支持。给予自己正面的肯定和鼓励,不要过于苛责自己。
6.接受失败
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调整未来备赛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