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白云学院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今年最低考多少分才能上广东白云学院?2025年广东白云学院招生分数线高吗?会涨还是会降?
一:2025广东白云学院录取分数线(预估)
根据去年(2024年)广东白云学院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得知:
1、在本省:在广东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473分、物理类479分。
2、在外省:在新疆(本二)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271分、文科305分;在江西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469分、历史类485分;在海南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539分,更多省市见如下表格。
另外还可以通过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平台,科学评估广东白云学院2025年在各省的预估录取分数线与录取率。
二:广东白云学院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4(在各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2025年考生或家长们可查询如下表格,找到广东白云学院在本省录取的最低分、最低位次等数据,科学预测该院校今年在本省最低录取投档线。
省份 | 科目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安徽(本科) | 历史类 | 462 | 45514 | 462 |
物理类 | 471 | 166891 | 465 | |
福建(本科) | 物理类 | 475 | 92753 | 449 |
广东(本科) | 历史类 | 473 | 58122 | 428 |
物理类 | 479 | 185414 | 442 | |
广西(本科) | 物理类 | 414 | 123639 | 371 |
历史类 | 427 | 40216 | 400 | |
贵州(本科) | 物理类 | 381 | 154437 | 380 |
历史类 | 442 | 42494 | 442 | |
海南(本科) | 综合类 | 539 | 26094 | 483 |
河北(本科) | 物理类 | 452 | 200698 | 448 |
历史类 | 454 | 62820 | 449 | |
河南(本二) | 理科 | 408 | 308792 | 396 |
文科 | 429 | 96702 | 428 | |
湖北(本科) | 历史类 | 432 | 45225 | 432 |
物理类 | 451 | 129424 | 437 | |
湖南(本科) | 物理类 | 447 | 157289 | 422 |
历史类 | 449 | 49527 | 438 | |
江西(本科) | 物理类 | 469 | 125541 | 448 |
历史类 | 485 | 39886 | 463 | |
江苏(本科) | 物理类 | 486 | 162352 | 462 |
历史类 | 478 | 50966 | 478 | |
山东(1段) | 综合类 | 451 | 300035 | 444 |
四川(本二) | 理科 | 465 | 186060 | 459 |
文科 | 473 | 62760 | 457 | |
新疆(本二) | 理科 | 271 | 40376 | 262 |
文科 | 305 | 14080 | 304 | |
浙江(1段) | 综合类 | 492 | 178059 | 492 |
浙江(2段) | 综合类 | 464 | 204754 | 269 |
三、广东白云学院简介
广东白云学院创建于1989年,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9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评审,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2年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学科建设硕果累累,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建有3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和9个校级重点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应用学科建设体系。为支撑重点学科发展,学校成功获批了6个省级科研平台(广东白云学院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薄壁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净菜保鲜包装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乡村振兴政策研究院、低代码平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基地)和9个校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来学校共获批20余项广东省、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立项资助资金超过300万元,立项数量与资助金额均处于全省民办高校首位。
建校35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践行“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敦品励学、求是笃行”的校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白云精神,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走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集群发展、协同发展和数字化发展之路,围绕“上层次、冲一流”的战略目标和“高标准政治引领、高质量事业发展、高水平绩效管理、高强度社会影响”的发展要求,服务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人格、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聚焦学科专业特色与集群建设,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应用学科优势突出、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