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北科技学院最新排名:华北科技学院全国排名第671位,仅次于浙江警察学院;河北省内排行第20名,仅次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全国理工类高校排名第182名,仅次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华北科技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华北科技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华北科技学院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华北科技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华北科技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520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520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 廊坊市 | 理工 | 省属 |
2023 | 539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 廊坊市 | 理工 | 省属 |
2022 | 429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 廊坊市 | 理工 | 省属 |
2021 | 435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 廊坊市 | 理工 | 省属 |
2. 华北科技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华北科技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28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28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 廊坊市 | 理工 | 省属 |
2023 | 335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 廊坊市 | 理工 | 省属 |
2022 | 346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 廊坊市 | 理工 | 省属 |
2021 | 332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 廊坊市 | 理工 | 省属 |
二:华北科技学院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河北省内高校排名中,华北科技学院排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之上,仅次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排第20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9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理工 | 河北 张家口市 | 省属 | 公办 |
20 | 华北科技学院 | 理工 | 河北 廊坊市 | 省属 | 公办 |
21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师范 | 河北 承德市 | 省属 | 公办 |
三:华北科技学院在理工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理工类高校排行中,华北科技学院仅次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排名第182位,排在温州理工学院之上。
理工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81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河北 张家口市 | 省属 | 公办 |
182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 廊坊市 | 省属 | 公办 |
183 | 温州理工学院 | 浙江 温州市 | 公办 |
四:华北科技学院简介
华北科技学院是应急管理部直属高校,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1955年划归煤炭工业部,更名为煤炭工业部干部学校;1982年升格为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4年在燕郊成立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85年成立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学校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1993年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归属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管局)管理;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华北科技学院,2005年归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管理;2011年获得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8年归属应急管理部管理;2021年启动应急管理大学筹建工作。
学校把服务支撑大国应急管理事业作为第一面向,坚持立足应急管理、面向公共安全、服务经济社会,着力打造服务应急管理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教育培训高地,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长期承担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方面干部培训业务,依托培训优势建成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综合实训华北基地(投资1亿元)、国家矿山安全监管监察干部网络学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与京煤集团合作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投资3亿元);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研究及题库开发、大纲研制,履行全国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行业领域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建成安全与应急类线上线下培训课程240余门。依托培训形成的事故预控、安全监管监察、应急处置等教学案例库和“双师型”师资、实践基地等办学资源,同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有效支撑实战性、应用型安全与应急类本科、研究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