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昌学院最新排名:西昌学院全国排名第600位,仅次于天水师范学院;四川省内排行第25名,仅次于成都工业学院;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155名,仅次于天水师范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西昌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西昌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西昌学院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西昌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西昌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443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443 | 西昌学院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综合 | 省属,省部共建 |
2023 | 420 | 西昌学院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综合 | 省属,省部共建 |
2022 | 422 | 西昌学院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综合 | 省属,省部共建 |
2021 | 456 | 西昌学院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综合 | 省属,省部共建 |
2. 西昌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西昌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64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64 | 西昌学院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综合 | 省属,省部共建 |
2023 | 367 | 西昌学院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综合 | 省属,省部共建 |
2022 | 366 | 西昌学院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综合 | 省属,省部共建 |
2021 | 379 | 西昌学院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综合 | 省属,省部共建 |
二:西昌学院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四川省内高校排名中,西昌学院排在四川音乐学院之上,仅次于成都工业学院,排第25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24 | 成都工业学院 | 理工 | 四川 成都市 | 省属 | 公办 |
25 | 西昌学院 | 综合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省属,省部共建 | 公办 |
26 | 四川音乐学院 | 艺术 | 四川 成都市 | 省属 | 公办 |
三:西昌学院在综合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西昌学院仅次于天水师范学院,排名第155位,排在邵阳学院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54 | 天水师范学院 | 甘肃 天水市 | 省属 | 公办 |
155 | 西昌学院 |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省属,省部共建 | 公办 |
156 | 邵阳学院 | 湖南 邵阳市 | 省属 | 公办 |
四:西昌学院简介
西昌学院位于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应用办学源远流长,实践育人特色鲜明。几经变迁,2003年教育部批准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学校是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一所省、部、委共建高校。2022年,学校被增列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受援高校,由中国农业大学对口支援。现有安宁、邛海两个校区,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45.6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9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1亿元,纸质图书250.66万册,数字资源量1036.97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8365人。
教研教改,成绩突出。学校自升本以来,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个。省级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学团队8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培养计划项目”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共77门。在省属同类院校中,教改成果名列前茅。
特色科研,有声有色。学校以特色资源研究为重点,是地方资源开发的研究基地。学校现有各级科研平台40个,重点开展以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主的科学研究。获国家级项目立项39项,省、州科技进步奖68项,获省级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18项,选育作物新品种28个,获得国家专利361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4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24项。学校被授予“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