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工程大学最新排名:安徽工程大学全国排名第354位,仅次于山西财经大学;安徽省内排行第10名,仅次于安徽财经大学;全国理工类高校排名第115名,仅次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安徽工程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安徽工程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安徽工程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安徽工程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安徽工程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260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260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3 | 243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2 | 255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1 | 278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 安徽工程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安徽工程大学2025年全国排名第277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5 | 277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4 | 278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3 | 274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2 | 287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1 | 272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理工 | 省重点 |
二:安徽工程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安徽省内高校排名中,安徽工程大学排在合肥大学之上,仅次于安徽财经大学,排第10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9 | 安徽财经大学 | 财经 | 安徽 蚌埠市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10 | 安徽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芜湖市 | 省重点 | 公办 |
11 | 合肥大学 | 理工 | 安徽 合肥市 | 公办 |
三:安徽工程大学在理工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理工类高校排行中,安徽工程大学仅次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排名第115位,排在合肥大学之上。
理工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14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上海 奉贤区 | 省属,研究生院 | 公办 |
115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 芜湖市 | 省重点 | 公办 |
116 | 合肥大学 | 安徽 合肥市 | 公办 |
四:安徽工程大学简介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知识产权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院校,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安徽省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安徽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重点建设单位。学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办学始于1935年安徽私立内思高级职业学校,历经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芜湖机械学校、安徽机电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办学阶段,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融入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断深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服务支撑“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和“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与14个市级、区级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芜湖市共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全力打造“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孵化基地;共建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并获批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学校布点,学院设点,团队蹲点”思路,推进“一学院一中心”建设,目前共建中心(研究院/实验室)10余个。率先实行“科技副总”选派机制,目前共选派28名优秀教师挂任企业“科技副总”。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学校首批科技成果群作价入股成功落地。与无为市成立芜湖市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地方共建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奇瑞控股集团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奇瑞学院)。与海螺集团、安徽叉车集团、中国通服安徽公司、百度公司、芜湖长信科技、海螺创业、天马微电子、纬湃电子等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深度合作。与美、英、法、德、意、韩、日、泰、乌克兰、马来西亚等国和台湾地区的4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活动。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努力向着“国内知名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奋进。(截至2024年3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