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最新排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全国排名第358位,仅次于国际关系学院;四川省内排行第14名,仅次于成都大学;全国理工类高校排名第117名,仅次于合肥大学。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264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264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3 | 240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2 | 237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1 | 242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273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273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3 | 291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2 | 278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理工 | 省重点 |
2021 | 253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理工 | 省重点 |
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U.S.News版)
按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293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3 | 293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理工 | 省重点 |
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四川省内高校排名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排在西南医科大学之上,仅次于成都大学,排第14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3 | 成都大学 | 综合 | 四川 成都市 | 省重点 | 公办 |
14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四川 成都市 | 省重点 | 公办 |
15 | 西南医科大学 | 医药 | 四川 泸州市 | 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理工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理工类高校排行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仅次于合肥大学,排名第117位,排在湖南工业大学之上。
理工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16 | 合肥大学 | 安徽 合肥市 | 公办 | |
117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省重点 | 公办 |
118 | 湖南工业大学 | 湖南 株洲市 | 省重点,研究生院 | 公办 |
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是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单位。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认真贯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