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宜宾学院最新排名:宜宾学院全国排名第621位,仅次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四川省内排行第28名,仅次于乐山师范学院;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162名,仅次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宜宾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宜宾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宜宾学院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宜宾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宜宾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435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435 | 宜宾学院 | 四川 宜宾市 | 综合 | 省属 |
2023 | 435 | 宜宾学院 | 四川 宜宾市 | 综合 | 省属 |
2022 | 413 | 宜宾学院 | 四川 宜宾市 | 综合 | 省属 |
2021 | 426 | 宜宾学院 | 四川 宜宾市 | 综合 | 省属 |
2. 宜宾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宜宾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42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422 | 宜宾学院 | 四川 宜宾市 | 综合 | 省属 |
2023 | 426 | 宜宾学院 | 四川 宜宾市 | 综合 | 省属 |
2022 | 398 | 宜宾学院 | 四川 宜宾市 | 综合 | 省属 |
2021 | 413 | 宜宾学院 | 四川 宜宾市 | 综合 | 省属 |
二:宜宾学院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四川省内高校排名中,宜宾学院排在成都医学院之上,仅次于乐山师范学院,排第28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27 | 乐山师范学院 | 师范 | 四川 乐山市 | 省属 | 公办 |
28 | 宜宾学院 | 综合 | 四川 宜宾市 | 省属 | 公办 |
29 | 成都医学院 | 医药 | 四川 成都市 | 省属,研究生院 | 公办 |
三:宜宾学院在综合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宜宾学院仅次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排名第162位,排在哈尔滨学院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61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湖南 娄底市 | 省属 | 公办 |
162 | 宜宾学院 | 四川 宜宾市 | 省属 | 公办 |
163 | 哈尔滨学院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省属 | 公办 |
四:宜宾学院简介
宜宾学院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宜宾市。学校于1978年开始高等教育办学历史,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升格为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建校40余年来,学校荣膺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四川省“党建示范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园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称号。
服务强校稳步推进。学校主动对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党管人才原则,组建“博士专家服务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与8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着力为省、市产业发展和宜宾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提供应有的服务和支撑。建立了全面服务竹、茶、质检、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竹学院、川茶学院、质量与标准化学院、自动化与机电工程学院等特色学院,是四川省“精制川茶骨干培育产业”支撑单位之一,川茶学院成功获批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基层管理干部;共建教师教育学院,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教师。迄今,学校已为地方培养培训了2000余名基层干部、7万余名各类教育人才,教育服务优势日益突出。“油樟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系统运维能力及大数据工程研究”等一批应用性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对外合作特色明显。学校是教育部“中美双百计划”全国首批15所试点高校之一。与日本、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11所高校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成立了中美应用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澜湄汉语学院,引进国际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资源。建立了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学生海外交流学习项目,积极搭建平台助力学生提升国际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坚持引育结合,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选送教师到国外开展交流和学习。近年来聘请了来自日本、德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的44名外籍教师,主要面向南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现有来自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老挝等国家的国际学生5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