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最好的大学排名
国内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前十的有:西安交通大学(A+,全国排名第一)、清华大学(A+)、上海交通大学(A+)、华中科技大学(A+)、华北电力大学(A)、天津大学(A)、哈尔滨工业大学(A)、重庆大学(A)、东南大学(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
还有哪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比较好的院校值得推荐呢?详见如下全国排行榜。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4)
在最新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一共有106所学校上榜。
全国排名 | 院校名称 | 地区 | 专业名称 | 评级 |
---|---|---|---|---|
1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2 | 清华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3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4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5 |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6 | 天津大学 | 天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8 | 重庆大学 | 重庆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9 | 东南大学 | 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1 |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2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3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5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6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哈尔滨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7 | 武汉大学 | 武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8 | 同济大学 | 上海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9 | 中南大学 | 长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2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 |
97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呼和浩特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98 | 四川农业大学 | 雅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99 | 三峡大学 | 宜昌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0 | 南华大学 | 衡阳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1 | 烟台大学 | 烟台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2 | 北方工业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3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4 | 天津理工大学 | 天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5 | 安徽建筑大学 | 合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6 | 集美大学 | 厦门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推荐的都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实力较强好就业的大学!具体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校有哪些?完整的院校名单以及具体排名情况,详见:赶考猫AI高考志愿助手
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较好的大学简介
1、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评级A+。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2、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5名,评级A。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3、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2名,评级B+。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4、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64名,评级B。
学校面向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区域发展战略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部省级平台20个。拥有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共建的四川省应急管理学院。学校凝聚学科科研优势,努力服务四川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牵头编制四川省农业装备、川菜产业、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攻关路线图。近三年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500余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部省级以上各类成果奖40余项。“工程学”学科持续保持在ESI全球排名前1%。在USNews 2022世界排行榜中,工科排名位居四川省第8名、全国第16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