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是高校在学生的主专业学习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微专业作为一个平台,有更多的空间让教师、学生、校企合作等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融入其中,提升学校的教学资源。
近几年,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这些“小而精”的微专业不仅受到在校生的欢迎,更是受到上班族的青睐。
那么,什么是微专业?学了微专业能做什么?为什么微专业在高校这么“吃香”?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好好聊聊!
微专业是什么?
微专业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些新兴的职业领域,以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设置的专业,通过相对系统和迷你精干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开阔学生视野,快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如今,为了应对“知识爆炸”,对抗“知识老化”,越来越多人通过微专业课程、慕课等途径主动学习,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
高校周末开设的一批微专业,主打“小而精”,虽然不授予学位,依旧赚足人气。
比如北京林业大学的《自然教育》微专业包含9门课程,共计296课时,其中课堂教学占比70%,实践教学占比30%。经过微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具备自然教育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后续再通过专业培训等,能取得国家自然教育师资格,从事自然保护地、城乡绿色空间等方面的自然教育工作。
虽被冠以“专业”之名,但在学信网等官方学位网站上,微专业没有备注信息,属于非学历教育,是高校的自选动作。
微专业为何在多所高校“遍地开花”?
微专业不仅集中于前沿热门领域,多所高校都在成批次地建设微专业,且各有特色
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31个微专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集成电路”微专业报名人数最多,甚至很多是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人工智能”微专业的生源非常广泛,除了电子电气类外,还包括管理类、机械类、化学化工类、交通运输类、航空类,甚至外语类专业;基于该校优势专业“养老服务管理”建设的“生命健康管理”微专业报名异常火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了公务员能力与素养方面的微专业;济南大学开设了留学韩国语微专业;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了蓖麻产业微专业;北京林业大学今年开设自然教育微专业,面向校内外招收学员。
多所高校探索开设的微专业已经遍布各个领域,尤其是与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结合得比较紧密。
与主修、辅修专业不同,微专业开设由高校主导,不需要经过上级教育部门审批,所以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根据2019年颁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学习辅修、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是高校在高考时招入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能在接受大学通识教育以后才产生新的学习目标,这时就很难再选择辅修或者双学位专业。由于微专业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因而高校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开设的微专业就开始繁茂发展
说白了,其实“微专业”受到欢迎的原因主要还是满足了大部分不能够学习自己想学专业的这一部分同学
近几年开始,虽然很多高校都把“转专业”的条件有所放宽,但真正能转入学生愿意学习的专业人数毕竟还是小部分
微专业成为高校新专业“增长点”
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是近年来高校调整专业的一个方向。
微专业的设立由高校主导,设置、管理、运行都比较灵活,这使得微专业成为不少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不少高校在培育建设新的本科专业之前,通过运行微专业打磨骨干课程、锻炼教师团队,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新专业。
目前已有50多门微专业的山东大学,在微专业这块“试验田”上不断地开花结果。比如,在“医学数据学”微专业探索基础上,山大于2021年增设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本科专业;在“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基础上,2022年增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本科专业。
微专业作为一个平台,有更多的空间让教师、学生、校企合作等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融入其中,提升学校的教学资源。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微专业主要有3种面向:“一是‘向宽’,在本科专业覆盖不到的地方加强专业交叉融合;二是‘向深’,在本研衔接领域,在本科生、研究生的延伸阶段进行扩充;三是应用性,学生进修后用于就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