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昆明理工大学在福建招生吗?今年昆明理工大学在福建招生专业有哪些?每个专业计划招生人数是多少?以下为赶考猫整理的昆明理工大学各专业2024年在福建招生计划表,欢迎参考!
2024年昆明理工大学最新招生计划已经公布,今年是面向福建招生的!2024年昆明理工大学在福建一共招生34个专业,共计划录取105人。
一、昆明理工大学2024年在福建招生计划
1、物理类:信息与计算科学(计划数4人)、应用化学(计划数3人)、工程力学(计划数2人)、车辆工程(计划数4人)、智能制造工程(计划数3人)等一共29个专业,共计划招收92人。
2、历史类:国际经济与贸易(计划数2人)、法学(计划数3人)、汉语国际教育(计划数3人)、传播学(计划数3人)、会计学(计划数2人)等一共5个专业,共计划招收13人。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或者查询赶考猫AI高考志愿助手。
二、2024昆明理工大学在福建招生计划表(最新)
以下招生计划表包含:招生专业、招生人数、选科要求等,实际录取人数以及录取分数线,请以昆明理工大学官网发布的最终招生情况为准!
招生省份 | 科目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选科 |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4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应用化学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工程力学 | 2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车辆工程 | 4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智能制造工程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功能材料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2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机器人工程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土木工程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2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水利类(含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4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测绘工程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制药工程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矿物加工工程(绿色钛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交通运输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交通工程 | 4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环境工程(绿色钛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生物工程 | 3 | 物+化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3 | 物+化+生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人工智能 | 3 | 物+化+生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自动化 | 3 | 物+化+生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建筑学 | 2 | 物+地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金融学 | 2 | 物+不限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英语(语种:英语) | 3 | 物+不限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工商管理 | 4 | 物+不限 |
福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物流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语种为英语 | 8 | 物+不限 |
福建 | 历史类 | 本科批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 | 史+不限 |
福建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法学 | 3 | 史+不限 |
福建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汉语国际教育 | 3 | 史+不限 |
福建 | 历史类 | 本科批 | 传播学 | 3 | 史+不限 |
福建 | 历史类 | 本科批 | 会计学 | 2 | 史+不限 |
赶考猫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三、昆明理工大学简介
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9月1日,时名“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学校现有呈贡、莲华、新迎、嵩明四个校区,占地3915亩(不含嵩明校区),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
2000年以来,昆明理工大学创新发展成果亮点纷呈。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8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牵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80项;出版论著2472本、专利授权17116件;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04个,地厅级平台6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省创新团队等65个,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1所。2022年科研总规模27.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