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填报 > 知分上大学

2025湖南高考575分历史类能上哪些大学(报考推荐)

更新:2025-01-02 17:44:14 赶考猫

2025年湖南高考历史类57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历史类成绩在573分、574分、575分、576分、577分的湖南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2025湖南高考575分历史类能上哪些大学(报考推荐)

一、湖南高考57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湖南历史类考生57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湖南师范大学(公办)、湖南师范大学(公办)、湖南大学(公办)、湘潭大学(公办)、湖南师范大学(公办)、武汉理工大学(公办)、河北工业大学(公办)、南京农业大学(公办)、海南大学(公办)、东北师范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湖南历史类57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219所)

以下为2024年湖南高考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7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7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最低分/位次批次属性
1湖南师范大学576 / 4717本科公办
2湖南师范大学575 / 4859本科公办
3湖南大学573 / 5153本科公办
4湘潭大学573 / 5153本科公办
5湖南师范大学571 / 5446本科公办

2、省外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最低分/位次批次属性
1武汉理工大学578 / 4455本科公办
2河北工业大学578 / 4455本科公办
3南京农业大学578 / 4455本科公办
4海南大学578 / 4455本科公办
5东北师范大学577 / 4588本科公办
6安徽大学577 / 4588本科公办
7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576 / 4717本科公办
8哈尔滨工程大学574 / 5010本科公办
9华北电力大学(保定)572 / 5289本科公办
10上海大学571 / 5446本科公办

完整名单包含219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湖南历史类57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600人,专任教师23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1人,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52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8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等36人、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人选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人选60人、“芙蓉教学名师”3人、湖南省重点引才计划人选35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76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37人、湖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2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6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人选40人,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28人。

2、东北师范大学

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指示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Tel:(86-431)-85684088

3、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前3‰);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437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142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全职引育“国家杰青”“万人领军”等国家级领军人才7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523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7个高端创新平台以及安徽省实验室等38个省级科研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新光波导材料”研究成果刊载在Science期刊;学校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位居省属高校本级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46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