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高考历史类590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历史类成绩在588分、589分、590分、591分、592分的贵州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贵州高考590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贵州历史类考生590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江南大学(公办)、陕西师范大学(公办)、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公办)、西南交通大学(公办)、中国药科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贵州历史类59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77所)
以下为2024年贵州高考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90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90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江南大学 | 593 / 2268 | 本科 | 公办 |
2 | 陕西师范大学 | 593 / 2294 | 本科 | 公办 |
3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592 / 2352 | 本科 | 公办 |
4 | 西南交通大学 | 592 / 2384 | 本科 | 公办 |
5 | 中国药科大学 | 592 / 2347 | 本科 | 公办 |
6 | 安徽大学 | 592 / 2372 | 本科 | 公办 |
7 | 华东理工大学 | 590 / 2524 | 本科 | 公办 |
8 | 上海财经大学 | 588 / 2693 | 本科 | 公办 |
9 | 中国传媒大学 | 588 / 2736 | 本科 | 公办 |
10 | 上海大学 | 585 / 2960 | 本科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77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贵州历史类59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位于古都西安,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05年入选全国“211工程”建设高校,2008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和图书档案出版联盟,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合作建立“陕西师范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海外工作站”“海外中文实习基地”。获批成立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校际学生交换、海外名校访学、名企实训、国际组织实习及国际暑期学校、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动我校学生参与国际化培养、丰富海外经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接收单位,并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2、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与77所国外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近十个项目先后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自2021年起,获批教育部与江苏省立项建设的“靶标发现与新药创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药学专业和生物制药专业获批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24年度获批立项建设1个江苏省外国专家实验室。
3、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趋合理、具有国际化程度、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460人,其中正高级817人、副高级1158人。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院士14人,海外院士11人;国家级中青年领军人才9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82人,艺术类人才10人,省部级中青年领军人才223人,省部级青年人才264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