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高考物理类59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593分、594分、595分、596分、597分的河北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河北高考59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河北物理类考生59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7所):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公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公办)、中央财经大学(公办)、深圳大学(公办)、西南政法大学(公办)、兰州大学(公办)、重庆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河北物理类59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66所)
以下为2024年河北高考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9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9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589 / 22433 | 本科 | 公办 |
2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580 / 28695 | 本科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中央财经大学 | 598 / 16972 | 本科 | 公办 |
2 | 深圳大学 | 598 / 16972 | 本科 | 公办 |
3 | 西南政法大学 | 598 / 16972 | 本科 | 公办 |
4 | 兰州大学 | 597 / 17561 | 本科 | 公办 |
5 | 重庆大学 | 596 / 18111 | 本科 | 公办 |
6 | 东华大学 | 595 / 18663 | 本科 | 公办 |
7 | 西安交通大学 | 594 / 19278 | 本科 | 公办 |
8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591 / 21147 | 本科 | 公办 |
9 | 中央民族大学 | 590 / 21772 | 本科 | 公办 |
10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590 / 21772 | 本科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66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河北物理类59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和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光荣使命。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视深圳大学建设,组织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锐意改革,在奖学金、学分制、勤工俭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率先在国内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推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圳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现有教职工4198人,其中专任教师2725人(教授627人、副教授999人、讲师1064人)、技术人员595人、管理人员878人。有博士后1181人,专职研究人员649人。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9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103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104位。
2、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位于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重点大学,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法学院中,均有西政毕业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学生辩论队曾在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大学生辩论赛、全国WTO模拟法庭竞赛等活动中获冠军,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学生在中国大学生沙滩排球赛、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全国大学生武术散打和太极推手锦标赛、全国啦啦操联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冠军170余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入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100强。
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前身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办于1953年,以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分师资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定了探索发展之基。学校一校两地办学,北京校本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占地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被誉为“石油之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占地7000余亩。
开放办学,融通中外。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聚焦价值和贡献,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能力。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等能源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与多地共建联合研究院,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积极融入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新产业集群”,在北京市未来科技城“能源谷”建设的联合研究院入选中国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倡议并发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学联盟,5大洲17个国家的33所能源领域高校参与其中,当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全球首个“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金砖国家青年能源峰会暨国际能源青年大会被写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成为全球能源教育合作的积极引领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