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高考物理类65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653分、654分、655分、656分、657分的广东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广东高考65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广东物理类考生65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公办)、南方医科大学(公办)、中山大学(公办)、中山大学(公办)、中山大学(公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办)、北京理工大学(公办)、东南大学(公办)、北京邮电大学(公办)、同济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广东物理类65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44所)
以下为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5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65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657 / 1860 | 本科 | 公办 |
2 | 南方医科大学 | 649 / 2977 | 本科 | 公办 |
3 | 中山大学 | 643 / 4019 | 本科 | 公办 |
4 | 中山大学 | 641 / 4607 | 本科 | 公办 |
5 | 中山大学 | 638 / 5409 | 本科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657 / 1822 | 本科 | 公办 |
2 | 北京理工大学 | 656 / 1983 | 本科 | 公办 |
3 | 东南大学 | 651 / 2614 | 本科 | 公办 |
4 | 北京邮电大学 | 651 / 2681 | 本科 | 公办 |
5 | 同济大学 | 650 / 2722 | 本科 | 公办 |
6 | 浙江大学医学院 | 649 / 3003 | 本科 | 公办 |
7 | 华中科技大学 | 649 / 2884 | 本科 | 公办 |
8 |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 648 / 3153 | 本科 | 公办 |
9 | 西安交通大学 | 648 / 3031 | 本科 | 公办 |
10 | 四川大学 | 646 / 3432 | 本科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44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广东物理类65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
校歌、校训、校徽 中山大学校训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2、东南大学
东大新闻学校概况学校简介历史沿革历任领导现任领导组织机构标识系统东大校历院系设置师资力量两院院士风采研究生导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科研院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招生就业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办海外教育学院图书档案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吴健雄纪念馆快速链接
东南大学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辐射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2023年科研经费到款39.2亿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3217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885件。截止2023年12月底,有效发明专利14739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SCI、EI论文收录均列全国高校前列。2011-2021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3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近五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当前,东南大学正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格局,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3、同济大学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近40万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84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