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高考60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成绩在603分、604分、605分、606分、607分的山东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山东高考605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山东考生60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公办)、山东大学(公办)、中国海洋大学(公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公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公办)、重庆大学(公办)、湖南大学(公办)、西北工业大学(公办)、北京邮电大学(公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山东60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80所)
以下为2024年山东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0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60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607 / 18113 | 1段 | 公办 |
2 | 山东大学 | 606 / 18393 | 1段 | 公办 |
3 | 中国海洋大学 | 602 / 21191 | 1段 | 公办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599 / 23076 | 1段 | 公办 |
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588 / 31135 | 1段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重庆大学 | 608 / 17067 | 1段 | 公办 |
2 | 湖南大学 | 607 / 17849 | 1段 | 公办 |
3 | 西北工业大学 | 604 / 19510 | 1段 | 公办 |
4 | 北京邮电大学 | 604 / 19802 | 1段 | 公办 |
5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604 / 19436 | 1段 | 公办 |
6 | 兰州大学 | 603 / 20447 | 1段 | 公办 |
7 | 中国传媒大学 | 603 / 20372 | 1段 | 公办 |
8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602 / 21069 | 1段 | 公办 |
9 | 中南大学 | 602 / 20699 | 1段 | 公办 |
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600 / 22036 | 1段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80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山东60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作为山东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海校区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坚持特色引领、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2、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的办学格局,是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目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9个、硕士授权类别35个,本科招生专业9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6个,涵盖除农学、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75000余人,专任教师4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聘任制)2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55人,国家四青人才279人。建有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其他自然科学类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其他人文社科类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拥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4家直属附属医院。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学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3、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教育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培育和熏陶了以王夫之、陶澍、魏源、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杨昌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才。师生中涌现出42位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成为学校人才辈出的生动写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