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新高考历史类58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历史类成绩在583分、584分、585分、586分、587分的云南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云南高考58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云南历史类考生58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云南中医药大学(公办)、云南大学(预科)(公办)、昆明理工大学(公办)、云南师范大学(公办)、云南大学(乡村振兴专项预科)(公办)、湘潭大学(公办)、西华大学(公办)、常州大学(公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公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云南历史类58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42所)
以下为2024年云南新高考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8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8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云南中医药大学 | 577 / 7146 | 本一 | 公办 |
2 | 云南大学(预科) | 568 / 9184 | 本一 | 公办 |
3 | 昆明理工大学 | 565 / 9973 | 本一 | 公办 |
4 | 云南师范大学 | 565 / 9973 | 本一 | 公办 |
5 | 云南大学(乡村振兴专项预科) | 564 / 10250 | 本一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湘潭大学 | 588 / 5059 | 本一 | 公办 |
2 | 西华大学 | 588 / 5059 | 本一 | 公办 |
3 | 常州大学 | 588 / 5059 | 本一 | 公办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587 / 5210 | 本一 | 公办 |
5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587 / 5210 | 本一 | 公办 |
6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587 / 5210 | 本一 | 公办 |
7 | 重庆大学(艺术类专业) | 585 / 5580 | 本一 | 公办 |
8 | 华中师范大学(预科) | 584 / 5751 | 本一 | 公办 |
9 | 宁波大学 | 583 / 5939 | 本一 | 公办 |
10 | 江南大学(预科) | 582 / 6112 | 本一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142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云南历史类58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9月1日,时名“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学校先后隶属原高等教育部、原冶金工业部、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管理,学校现已建成呈贡、莲华、新迎三个校区,正在全力推进嵩明新校区建设,总占地面积5418亩,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
新的历史时期,昆明理工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根植红土、情系有色、坚韧不拔、赤诚报国”的精神和“明德任责、 致知力行”的校训,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发展,以团结之心、实干之力、拼搏之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双一流”创建和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为谱写昆明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砥砺奋进。
2、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现有郫都、宜宾、彭州、人南、易三仓(泰国)五个校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全日制在校学生4.1万余人。学校入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全国易班共建示范高校,具有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资格、面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聚焦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学校秉承农机立校、为国铸耒耜初心,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集成攻关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在现代农业装备与体系、高端食品与川菜渝味、低空经济与先进动力、新能源技术及装备、智能制造与尖端材料、人工智能与智慧管理、生态治理与生命健康等领域集聚成势,拥有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空地融合载具及管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XXX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科研平台,拥有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的汽车测控与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25个省级科研平台,推进构建科研育人、产教融合生态圈。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900余项,获批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8个、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2个,累计荣获部省级以上各类成果奖60余项,连续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四川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奖励,高水平论文,千万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工程学”学科持续保持在ESI全球排名前1%。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后方建设,以服务治蜀兴川为己任,牵头编制四川省农业装备、川菜产业、新能源汽车3大产业攻关路线图,深度参与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建有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未来食品2个现代产业学院;先后与东方电气、中航工业、中国石油、大唐水电、中国建材、四川交建等骨干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合“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建设丘陵山区“万亩无人”示范农场、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取得显著成效。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校简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791人(截至2024年5月7日),博士、硕士研究生5907人,外国留学生576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10000多人。 历史沿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是1964年11月设立、1965年7月正式招生的广州外国语学院(1970年10月至1977年11月曾称“广东外国语学院”)和1980年12月成立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和广州外国语学院先后分别于1994年9月和1995年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划转广东省管理。199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1996年4月成立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1996年4月至2001年7月曾称“广东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划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校区情况
学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广州,现有4个校区,总面积2442亩(含规划),其中白云山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占地939亩;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1095亩;大朗校区位于广州市大朗,占地258亩;知识城校区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占地约150亩。校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环境幽雅。 白云山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占地939亩 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1095亩 知识城校区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占地约150亩 师资队伍 建校以来,梁宗岱、桂诗春、李筱菊、黄建华等名师大家荟萃学校,执教治学,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2192人,专任教师13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54.9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96.99%。教师队伍中,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8人次,获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1人、国家科技部“外国青年计划”项目资助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0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入选广东省省级人才计划99人次;先后聘用“云山学者”494人,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33人。此外,学校还聘有23位客座教授和近100位长期外教。 学科发展 学校形成了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26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设有74个本科专业,分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有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11个专业),2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27个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共有33个外语语种,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学校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含1个交叉学科),1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和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分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几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学校上榜2024-2025 U.S.News全球最佳院校。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