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新高考物理类520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518分、519分、520分、521分、522分的陕西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陕西高考520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陕西物理类考生520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西安邮电大学(中外合作)(公办)、西北大学(广编类艺术专业)(公办)、西安工业大学(公办)、西北大学(艺术类专业)(公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办)、上海政法学院(公办)、内蒙古大学(公办)、湖北工业大学(公办)、西南大学(艺术类专业)(公办)、北方工业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陕西物理类52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97所)
以下为2024年陕西新高考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20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20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西安邮电大学(中外合作) | 522 / 33998 | 本一 | 公办 |
2 | 西北大学(广编类艺术专业) | 516 / 36846 | 本一 | 公办 |
3 | 西安工业大学 | 516 / 37019 | 本一 | 公办 |
4 | 西北大学(艺术类专业) | 515 / 37605 | 本一 | 公办 |
5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513 / 38599 | 本一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上海政法学院 | 523 / 33381 | 本一 | 公办 |
2 | 内蒙古大学 | 523 / 33655 | 本一 | 公办 |
3 | 湖北工业大学 | 522 / 34161 | 本一 | 公办 |
4 | 西南大学(艺术类专业) | 521 / 34391 | 本一 | 公办 |
5 | 北方工业大学 | 521 / 34656 | 本一 | 公办 |
6 | 天津大学(国家专项) | 520 / 34840 | 本一 | 公办 |
7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520 / 34724 | 本一 | 公办 |
8 |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专项) | 519 / 35544 | 本一 | 公办 |
9 | 中国药科大学(国家专项) | 518 / 36095 | 本一 | 公办 |
10 | 合肥工业大学(国家专项) | 515 / 37578 | 本一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97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陕西物理类52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和现代邮政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为主干,将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作为研究重点,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移动通信、图像处理、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经济等研究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虎符TePA”成为在信息安全基础共性技术领域我国提交并获通过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0余项;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6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35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00余项,出版教材、著作等460余部。
2、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是国家“兵工七子”成员之一,是我国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院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是B8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发起者之一。
(更新于2024年3月,资料来源:党委宣传部)
3、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6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