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新高考物理类56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563分、564分、565分、566分、567分的山西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山西高考56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山西物理类考生56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8所):太原理工大学(公办)、山西医科大学(公办)、太原理工大学(A1)(公办)、西北大学(公办)、辽宁大学(公办)、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A1)(公办)、华东政法大学(公办)、首都医科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山西物理类56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06所)
以下为2024年山西新高考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6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6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太原理工大学 | 562 / 18722 | 本一A | 公办 |
2 | 山西医科大学 | 562 / 18722 | 本一A | 公办 |
3 | 太原理工大学(A1) | 541 / 27087 | 本一A1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西北大学 | 568 / 16711 | 本一A | 公办 |
2 | 辽宁大学 | 568 / 16711 | 本一A | 公办 |
3 |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A1) | 567 / 17058 | 本一A1 | 公办 |
4 | 华东政法大学 | 567 / 17058 | 本一A | 公办 |
5 | 首都医科大学 | 566 / 17400 | 本一A | 公办 |
6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566 / 17400 | 本一A | 公办 |
7 | 中国传媒大学(A1) | 564 / 18068 | 本一A1 | 公办 |
8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563 / 18395 | 本一A | 公办 |
9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B) | 561 / 19096 | 本一B | 公办 |
10 | 北京化工大学(A1) | 560 / 19452 | 本一A1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106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山西物理类56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19年创建于古城并州。1932年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学校现有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农村定向免费生)、护理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精神医学、眼视光医学、药学等26个本科专业。
2、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英、法、德、日等近30个国家及地区的12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3、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呼文亮研究员,校长为我国著名分子神经生物学家饶毅教授。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732人,其中研究生7345人,本科生7311人,高专高职生509人,留学生567人;成教生1916人。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师7266人,其中有院士7人;教授1176人,副教授1889人;博士生导师1281人,硕士生导师179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