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陕西高考多少分可以考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省排名在多少位次?以下为赶考猫高考志愿AI填报系统提供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年在陕西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供2024年考生志愿填报参考!
一、2024年陕西考生多少分能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依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在陕西的招生录取数据分析:
1、2024年陕西考生(理科)高考分数预估要得439分左右才能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或者位次排在64638名左右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录取的概率才算是比较大。
2、2024年陕西考生(文科)高考分数预估要得490分左右才能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或者位次排在14146名左右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录取的概率才算是比较大。
附1:【理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陕西历年录取分数线(2021-2023)
年份 | 院校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理科) | 本科二批 | 439 / 64638 | 336 |
2022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471 / 47333 | 344 |
2022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理科) | 本科二批 | 445 / 63688 | 344 |
2021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482 / 37804 | 443 |
2021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理科) | 本科二批 | 441 / 61207 | 341 |
各专业录取分详细数据: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附2:【文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陕西历年录取分数线(2021-2023)
年份 | 院校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文科) | 本科二批 | 490 / 14146 | 403 |
2022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文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00 / 10300 | 400 |
2022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文科) | 本科二批 | 486 / 14291 | 400 |
2021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文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18 / 9779 | 499 |
2021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陕西(文科) | 本科二批 | 496 / 14825 | 406 |
各专业录取分详细数据: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注:每年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都会根据考生的成绩和招生计划有所变化,以上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2024年陕西高考实际要多少分才能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待录取结束后,以官方权威发布的信息为准。
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更加坚定了全校师生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信心,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学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7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21个院(部)属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院以“资政、启民、崇劳、厚生”为使命,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通过编辑研究动态、撰写咨询报告、发布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全总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服务。劳动教育研究院聚焦研究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与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通过创办《劳动教育评论》、编辑《劳动教育研究专报》、发布《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主办劳动教育高端研讨会和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峰会等形式,在劳动教育决策制定、政策咨询、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