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填报 > 知分上大学

内蒙古新高考53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样的大学(2025报考推荐)

更新:2025-01-04 17:56:00 赶考猫

2025年内蒙古新高考物理类53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533分、534分、535分、536分、537分的内蒙古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内蒙古新高考53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样的大学(2025报考推荐)

一、内蒙古高考53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内蒙古物理类考生53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北京外国语大学(B)(公办)、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港澳)、天津师范大学(软件类)(公办)、北京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公办)、西南大学(艺术类专业)(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内蒙古物理类53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82所)

以下为2024年内蒙古新高考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3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3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省外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最低分/位次批次属性
1北京外国语大学(B)538 / 13365本一B公办
2宁波诺丁汉大学537 / 13548本一A中外/港澳
3天津师范大学(软件类)537 / 13548本一A公办
4北京工业大学(中外合作)536 / 13739本一A公办
5西南大学(艺术类专业)536 / 13739本一A公办
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536 / 13739本一A公办
7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35 / 13944本一A公办
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B)534 / 14146本一B公办
9华中师范大学531 / 14726本一A公办
10西南大学(荣昌校区)530 / 14923本一A公办

完整名单包含82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内蒙古物理类53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宁波诺丁汉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校园、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也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之一。学校致力于培养立足中国、具有国际化视野且能胜任未来的创新型高级人才,面向国内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注册学生人数9000多名,来自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宁诺至今已培养了14届本科毕业生、15届硕士毕业生,并从2009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

2019年,宁波诺丁汉大学首次参加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位列全国高校第55位、浙江省第二位。宁波诺丁汉大学现拥有理工学院、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三大学院。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分别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前0.5%和1%。工商管理和管理学这两个学科分别位列国内高校第14位、第31位(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获得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最高标准的五年期认证;还于2022年5月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 (AACSB) 认证,全球只有不到 6% 的学校拥有AACSB 认证。理工学院10个本科专业均获得国际权威专业认证。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80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0余人,来华留学生600余人次,继续教育学历学生240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6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2000年以来,学校重点建设融通专业课程400余门,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经法管融通课程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3个。近10年,获“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10项。

3、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6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250多所国(境)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联系;与70余所高校签署学生交换及学分转换合作协议;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国际学生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