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高考物理类660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658分、659分、660分、661分、662分的重庆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重庆高考660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重庆物理类考生660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西安交通大学(公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公办)、电子科技大学(公办)、同济大学(公办)、大连理工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重庆物理类66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20所)
以下为2024年重庆高考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60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660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西安交通大学 | 661 / 1401 | 本科 | 公办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659 / 1572 | 本科 | 公办 |
3 | 电子科技大学 | 659 / 1572 | 本科 | 公办 |
4 | 同济大学 | 658 / 1664 | 本科 | 公办 |
5 | 大连理工大学 | 656 / 1836 | 本科 | 公办 |
6 | 武汉大学 | 655 / 1941 | 本科 | 公办 |
7 | 南开大学 | 655 / 1941 | 本科 | 公办 |
8 | 东南大学 | 655 / 1941 | 本科 | 公办 |
9 | 西北工业大学 | 651 / 2365 | 本科 | 公办 |
10 | 北京邮电大学 | 650 / 2482 | 本科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20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重庆物理类66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西安交通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学校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0项,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2个,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9门,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2、同济大学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
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3、北京邮电大学
六十余载风雨砥砺,六十余载春华秋实。明光之北、蓟门之南,古老的城墙,见证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鸿雁翱翔、银杏巍巍,坚实的土地,承载了信息黄埔的传奇。
——聚焦科技创新,战略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始终坚持将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光荣使命,加快打造信息通信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2个牵头建设,1个参与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网信办/教育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1个、文旅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入选首批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在无线移动通信、光通信、文化大数据、未来网络、卫星导航与定位、星地计算、物联网智能感知计算、网络安全等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实现了众多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新的突破,有力服务了“网络强国”“文化强国”“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科研工作“质”与“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研奖励、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近90项,居全国高校前列,科技创新的价值贡献度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