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西省高考理科610分左右(608分、609分、610分、611分、612分)算什么水平?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在江西有哪些好的本科大学值得610分理科考生报考推荐?
一、江西高考610分(理科)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4年江西考生理科610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6所):南昌大学(中外合作)(省内)、南开大学(国家专项)(省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卓越优才计划)(省外)、中国农业大学(省外)、复旦大学医学院(国家专项)(省外)、同济大学(国家专项)(省外)。
二:江西理科61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23所)
以下“2024年江西新高考61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参考的是2023年及往年各大高校在江西省理科招生和录取的数据,由于各个大学专业录取分数不一样,数据比较复杂,只列出了部分院校,2024年的考生可前往“模拟填报志愿”系统进行更准确的查询。
1、2024江西理科610分能上的好大学名单(省内院校推荐)
排次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南昌大学(中外合作) | 588 / 13087 | 本一 | 公办 |
查看江西610分可上院校(123所)完整数据请进入: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2、2024江西理科610分能上的好大学名单(省外院校推荐)
排次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南开大学(国家专项) | 613 / 6146 | 本一 | 公办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卓越优才计划) | 613 / 6148 | 本一 | 公办 |
3 | 中国农业大学 | 613 / 6144 | 本一 | 公办 |
4 | 复旦大学医学院(国家专项) | 612 / 6403 | 本一 | 公办 |
5 | 同济大学(国家专项) | 612 / 6262 | 本一 | 公办 |
6 |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类) | 611 / 6593 | 本一 | 公办 |
7 |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中外合作) | 611 / 6590 | 本一 | 公办 |
8 | 中国海洋大学 | 609 / 7010 | 本一 | 公办 |
9 | 北京理工大学(中外合作) | 608 / 7271 | 本一 | 公办 |
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法合作) | 608 / 7324 | 本一 | 公办 |
查看江西610分可上院校(123所)完整数据请进入: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注:以上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江西理科录取线都在610分左右,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江西理科61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部分):
1、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学校拥有以41位院士为带头人的雄厚师资,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中国农业大学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钟登华,校长孙其信。
3、华中科技大学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思路,学研产相结合,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共建技术研究中心等方式开展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