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宁夏新高考物理类57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573分、574分、575分、576分、577分的宁夏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一、宁夏高考57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宁夏物理类考生57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东南大学医学院(公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办)、重庆大学(公办)、中山大学(公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宁夏物理类57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5所)
以下为2024年宁夏新高考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7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7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东南大学医学院 | 578 / 883 | 本一 | 公办 |
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575 / 958 | 本一 | 公办 |
3 | 重庆大学 | 573 / 1019 | 本一 | 公办 |
4 | 中山大学 | 570 / 1126 | 本一 | 公办 |
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70 / 1126 | 本一 | 公办 |
6 | 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班) | 567 / 1216 | 本一 | 公办 |
7 | 厦门大学 | 562 / 1380 | 本一 | 公办 |
8 | 北京交通大学 | 560 / 1459 | 本一 | 公办 |
9 | 北京师范大学 | 559 / 1488 | 本一 | 公办 |
10 | 山东大学 | 559 / 1488 | 本一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15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宁夏物理类57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
人才输出质量不断提高中山大学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我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23年,近八成就业的毕业生前往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超八成就业的毕业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共有993名毕业生投身西部、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升学深造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国(境)内升学毕业生中超九成去往“双一流”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深造,国(境)外深造的毕业生主要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深造。
2、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70余万毕业生走向社会,遍布全球各行各业。
3、厦门大学
学校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彰显“海峡、海丝、海洋”办学特色,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设有36个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教育学共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高峰学科、优势学科数量实现倍增,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建校以来,已先后为国家输送了50多万名优秀人才。现有在校学生4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9000余人、博士研究生5700余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研究典型案例”,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46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