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已完成,以下为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最新整理的南开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部分结果,以及完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名单,欢迎参考!
南开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部分):
南开大学第五轮评估目前已知有16个学科上榜,分别为:A+类学科4个(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A类学科9个(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理论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A-类学科3个(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序号 | 院校名称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第五轮) |
---|---|---|---|
1 | 南开大学 | 工商管理学 | A+ |
2 | 南开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A+ |
3 | 南开大学 | 数学 | A+ |
4 | 南开大学 | 化学 | A+ |
5 | 南开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A |
6 | 南开大学 | 中国史 | A |
7 | 南开大学 | 世界史 | A |
8 | 南开大学 | 理论经济学 | A |
9 | 南开大学 | 政治学 | A |
10 | 南开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A |
11 | 南开大学 | 统计学 | A |
12 | 南开大学 | 物理学 | A |
13 | 南开大学 | 生物学 | A |
14 | 南开大学 | 公共管理学 | A- |
15 | 南开大学 | 信息资源管理 | A- |
16 | 南开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A- |
注:此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由南开大学官网透露,并不是完整结果,待教育部正式公开后,本文会第一时间发布,敬请随时关注!
南开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南开大学第四轮评估一共有35个学科上榜,其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学科有:A类学科5个(理论经济学、数学、化学、统计学、工商管理);A-类学科9个(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中国史、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序号 | 院校名称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第四轮) |
---|---|---|---|
1 | 南开大学 | 理论经济学 | A |
2 | 南开大学 | 数学 | A |
3 | 南开大学 | 化学 | A |
4 | 南开大学 | 统计学 | A |
5 | 南开大学 | 工商管理 | A |
6 | 南开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A- |
7 | 南开大学 | 政治学 | A- |
8 | 南开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A- |
9 | 南开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A- |
10 | 南开大学 | 世界史 | A- |
11 | 南开大学 | 中国史 | A- |
12 | 南开大学 | 物理学 | A- |
13 | 南开大学 | 生物学 | A- |
14 | 南开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A- |
15 | 南开大学 | 哲学 | B+ |
16 | 南开大学 | 法学 | B+ |
17 | 南开大学 | 社会学 | B+ |
18 | 南开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B+ |
19 | 南开大学 | 生态学 | B+ |
20 | 南开大学 | 光学工程 | B+ |
21 | 南开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22 | 南开大学 | 公共管理 | B+ |
23 | 南开大学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B+ |
24 | 南开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25 | 南开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B |
26 | 南开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27 | 南开大学 | 软件工程 | B |
28 | 南开大学 | 药学 | B |
29 | 南开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30 | 南开大学 | 考古学 | B- |
31 | 南开大学 | 基础医学 | B- |
32 | 南开大学 | 临床医学 | B- |
33 | 南开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34 | 南开大学 | 新闻传播学 | C- |
35 | 南开大学 | 口腔医学 | C- |
南开大学简介:
是否是985 | 是 | 是否是211 | 是 |
是否是双一流 | 是 | 主管单位 | 教育部 |
创建时间 | 1919年 | 博士点数量 | 32 |
硕士点数量 | 41 | 学校类型 | 综合 |
所在城市 | 天津 | 办学层次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学校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由近代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学校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自然科学类省部级科研基地80余个,积极推进基础研究中心、交叉科学中心等培育建设。周其林院士领衔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学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优势,积极服务新时代治国理政,推动文化文明繁荣发展。学校现有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文社科类省部级科研机构50余个,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数量稳居全国高校前茅,一批优秀智库成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人才库”。学校全面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