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商学院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吗?贵州商学院双一流学科有哪些?是啥专业?A类还是B类?
贵州商学院不是双一流大学,也没有入选双一流学科。学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隶属于省政府,是一所财经类公办本科大学。
附:优势学科名单一览表
贵州商学院优势专业排名前10的有投资学、税收学、贸易经济、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金融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酒店管理。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档次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
1 | 投资学 | A++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2 | 税收学 | A++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3 | 贸易经济 | A++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4 | 市场营销 | A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5 | 会计学 | A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6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B++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7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B++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8 | 金融工程 | B++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9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A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10 | 酒店管理 | B++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11 | 物流管理 | B++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12 | 物联网工程 | B++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13 | 电子商务 | B++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14 | 工商管理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15 | 财务管理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16 | 视觉传达设计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17 | 保险学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18 | 国际商务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19 | 管理科学 | A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20 | 审计学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注:以上为赶考猫高考网根据《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一流专业名单》整理,仅供参考!
贵州商学院简介:
贵州商学院沿于1947年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是贵州商科教育的发祥地。195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整合商科教育资源组建“贵州省贸易中等技术学校”;1961年与贵州省粮食学校合并成立“贵州省商业学校”,开启了贵州公办商科教育的先河;1987年升格为“贵州商业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贵州商学院”;201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学校由省商务厅划转省教育厅管理,同年成为贵州省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9年,学校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估;2022年,获批成为贵州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校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先进,图书资源充足,生态环境优美、红色文化浓郁,师生学习生活环境舒适优美。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学生1万余人,教职工769人,其中,专任教师502人、外聘教师1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225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管专家4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金师”(教学名师)6人。学校聚焦贵州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平台人才支撑需求,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和方向积极探索,通过柔引陈鲸院士团队,筹建贵州省数字经济与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柔引一批高水平拔尖人才,积极构建我校5大科研团队,为学校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并出台一系列人才“引培用留”激励政策,推动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学校积极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按照省政府“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竭力服务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学习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强化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管理学院合作举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瑞士西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1所国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搭建校际交流平台。组织交换生出国(境)交换学习、管理干部和教师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涵盖美国、英国、爱尔兰、瑞士、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接待美国蒙赛罗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管理学院等11批次国外高校代表团来校交流访问。学校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为契机,主办、承办、协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40余项,参与师生700余人次,国际交流水平不断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