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吗?湖北医药学院双一流学科有哪些?是啥专业?A类还是B类?
湖北医药学院不是双一流大学,也没有入选双一流学科。学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隶属于省政府,是一所医药类公办本科大学。
附:优势学科名单一览表
湖北医药学院优势专业排名前10的有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信息资源管理、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档次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
1 | 口腔医学 | A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2 | 护理学 | A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3 | 药学 | A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4 | 临床医学 | A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5 | 麻醉学 | A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6 | 医学影像学 | B++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7 | 康复治疗学 | B++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8 | 信息资源管理 | A+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9 | 医学检验技术 | B++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10 | 预防医学 | B++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11 | 儿科学 | A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12 | 精神医学 | B++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13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B++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14 | 制药工程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15 | 生物技术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16 | 生物科学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17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A+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18 | 生物医学科学 | A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19 | 中药学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20 | 智能医学工程 | B++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注:以上为赶考猫高考网根据《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一流专业名单》整理,仅供参考!
湖北医药学院简介:
湖北医药学院是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同发展,湖北省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坐落在“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十堰市中心——“道教圣地武当山、中国水都丹江口”所在地。
学校成立于1965年,原名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86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1994年独立设置定名为郧阳医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首批一次性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合格评估,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结论,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举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同年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8年学校正式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方阵。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湖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湖北省全科医学教育和免费医学生培养基地、湖北省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学校坚持学科强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2017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晋升为前3‰,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另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现代医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生物与医药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建有2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和省级科技创新服务机构2个。馆藏图书129万余册,配套2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医学文献信息中心。《湖北医药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期刊资源》等数据库收录。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1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1项,省部级项目111项,并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0项;获得授权专利493项,出版学术著作82部;发表高质量论文2019篇,其中刘忠武教授、李健教授在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起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主导编制1个省级、3个市级中药材地方标准,主持制订《十堰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十堰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等一批科研成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