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大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创办于1952年,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专业。2024年在全国一共招收了3171名新生,涉及29个省市,那沈阳化工大学在各省录取分数线分别是多少呢?
沈阳化工大学录取分数线2024
一、在传统高考省份(文科+理科)
在传统高考省份,沈阳化工大学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宁夏(本二)理科424分,山西省(本二A)理科497分,云南省(本二)理科501分。
省份 | 录取批次 | 科目 | 最低分 | 省控线 |
---|---|---|---|---|
河南省 | 本二 | 理科 | 502 | 396 |
内蒙古 | 本二A | 理科 | 429 | 360 |
宁夏 | 本二 | 理科 | 424 | 371 |
青海省 | 本一 | 理科 | 369 | 343 |
山西省 | 本二A | 理科 | 497 | 418 |
陕西省 | 本二 | 理科 | 469 | 372 |
四川省 | 本二 | 理科 | 532 | 459 |
新疆 | 本二 | 理科 | 372 | 262 |
云南省 | 本二 | 理科 | 501 | 420 |
河南省 | 本二 | 文科 | 507 | 428 |
二、在新高考改革省份(3+1+2高考模式)
在新高考3+1+2模式省份,沈阳化工大学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安徽省(本科)历史类501分、物理类514分,湖北省(本科)物理类520分,江苏省(本科)物理类522分。
省份 | 录取批次 | 科目 | 最低分 | 省控线 |
---|---|---|---|---|
安徽省 | 本科 | 物理类 | 514 | 465 |
重庆市 | 本科 | 物理类 | 525 | 427 |
福建省 | 本科 | 物理类 | 532 | 449 |
甘肃省 | 本科 | 物理类 | 499 | 370 |
广东省 | 本科 | 物理类 | 513 | 442 |
广西省 | 本科 | 物理类 | 465 | 371 |
贵州省 | 本科 | 物理类 | 460 | 380 |
河北省 | 本科 | 物理类 | 514 | 448 |
黑龙江省 | 本科 | 物理类 | 470 | 360 |
湖北省 | 本科 | 物理类 | 520 | 437 |
湖南省 | 本科 | 物理类 | 487 | 422 |
江西省 | 本科 | 物理类 | 523 | 448 |
吉林省 | 本科 | 物理类 | 496 | 345 |
江苏省 | 本科 | 物理类 | 522 | 462 |
辽宁省 | 本科 | 物理类 | 473 | 368 |
安徽省 | 本科 | 历史类 | 501 | 462 |
河北省 | 本科 | 历史类 | 539 | 449 |
黑龙江省 | 本科 | 历史类 | 494 | 410 |
辽宁省 | 本科 | 历史类 | 474 | 400 |
三、在综合改革高考省份(3+3高考模式)
在新高考3+3模式省份沈阳化工大学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海南省(本科)综合类517分、山东省(1段)综合类484分、浙江省(2段)综合类486分。
省份 | 录取批次 | 科目 | 最低分 | 省控线 |
---|---|---|---|---|
海南省 | 本科 | 综合类 | 517 | 483 |
山东省 | 1段 | 综合类 | 484 | 444 |
上海市 | 本科 | 综合类 | 427 | 403 |
天津市 | 本科A | 综合类 | 525 | 475 |
浙江省 | 2段 | 综合类 | 486 | 269 |
附:沈阳化工大学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为省属本科高校,始建于1952年,时名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1958年组建沈阳化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1978年恢复沈阳化工学院建制,2010年更为现名。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党委荣获“辽宁省先进党组织”、全省高校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425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1028人,在校生1.8万人,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硕士点1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本科专业61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5个)。化学、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五年毕业生近1.8万人,有15%到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就业,12%到恒力石化、齐鲁制药等知名民企就业,65%在辽宁就业创业。
创建中国菱镁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中国菱镁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牵头成立世界工程热化学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设立“工程热化学奖”。与朝阳市、营口市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在海城市转化40万吨菱镁矿闪速轻烧成套技术和替代进口的阻燃型氢氧化镁生产技术,带动社会投资十余亿元。
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与中科院20余个研究所共建科教融合学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化工和能源“菁英班”,“菱镁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定向培育菱镁产业行业工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