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科技学院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今年最低考多少分才能上辽宁科技学院?2025年辽宁科技学院招生分数线高吗?会涨还是会降?
一:2025辽宁科技学院录取分数线(预估)
根据去年(2024年)辽宁科技学院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得知:
1、在本省:在辽宁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450分、物理类453分。
2、在外省:在宁夏(本二)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409分;在福建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515分;在山东省(1段)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474分,更多省市见如下表格。
另外还可以通过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平台,科学评估辽宁科技学院2025年在各省的预估录取分数线与录取率。
二:辽宁科技学院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4(在各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2025年考生或家长们可查询如下表格,找到辽宁科技学院在本省录取的最低分、最低位次等数据,科学预测该院校今年在本省最低录取投档线。
省份 | 科目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安徽(本科) | 物理类 | 499 | 126818 | 465 |
重庆(本科) | 物理类 | 487 | 68047 | 427 |
福建(本科) | 物理类 | 515 | 63917 | 449 |
甘肃(本科) | 物理类 | 472 | 44545 | 370 |
历史类 | 462 | 15313 | 421 | |
广西(本科) | 物理类 | 426 | 113180 | 371 |
历史类 | 446 | 32872 | 400 | |
贵州(本科) | 物理类 | 425 | 114913 | 380 |
历史类 | 487 | 23477 | 442 | |
河北(本科) | 物理类 | 492 | 135417 | 448 |
河南(本二) | 理科 | 472 | 195178 | 396 |
文科 | 485 | 48864 | 428 | |
黑龙江(本科) | 物理类 | 480 | 41217 | 360 |
湖北(本科) | 物理类 | 517 | 75276 | 437 |
湖南(本科) | 物理类 | 450 | 153289 | 422 |
江西(本科) | 物理类 | 485 | 105078 | 448 |
吉林(本科) | 物理类 | 457 | 38243 | 345 |
江苏(本科) | 物理类 | 496 | 150226 | 462 |
辽宁(本科) | 历史类 | 450 | 18311 | 400 |
物理类 | 453 | 75911 | 368 | |
内蒙古(本二A) | 理科 | 385 | 54711 | 360 |
宁夏(本二) | 理科 | 409 | 18935 | 371 |
青海(本一) | 理科 | 351 | 16328 | 343 |
山东(1段) | 综合类 | 474 | 243399 | 444 |
山西(本二B) | 理科 | 430 | 92671 | 418 |
文科 | 454 | 22447 | 446 | |
陕西(本二) | 理科 | 459 | 72144 | 372 |
四川(本二) | 理科 | 506 | 127159 | 459 |
文科 | 474 | 61891 | 457 | |
新疆(本二) | 理科 | 331 | 28924 | 262 |
云南(本二) | 理科 | 475 | 66771 | 420 |
三、辽宁科技学院简介
辽宁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具有枫叶之都、钢铁之都、中国药都美称的辽宁省本溪新城,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20公里,学校前身为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07年的本溪县立师范传习所,1948年东北解放后,更名为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本溪钢铁工业学院,1985年更名为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
学校占地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2.38亿元。图书馆藏书106.92万册。校内实验室(中心)42个,其中省级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学院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
走示范性应用型办学之路,优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将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成功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的应用型发展之路,解决了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培养了“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省属高校绩效考核社会评价指标多次名列前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