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今年最低考多少分才能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5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招生分数线高吗?会涨还是会降?
一:2025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预估)
根据去年(2024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得知:
1、在本省:在北京市(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577分。
2、在外省:在新疆(本一)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487分,(本一(单列类外语))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358分;在江苏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591分;在山东省(1段)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572分,更多省市见如下表格。
另外还可以通过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平台,科学评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5年在各省的预估录取分数线与录取率。
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4(在各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2025年考生或家长们可查询如下表格,找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本省录取的最低分、最低位次等数据,科学预测该院校今年在本省最低录取投档线。
省份 | 科目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安徽(本科) | 物理类 | 598 | 26834 | 465 |
北京(本科) | 综合类 | 577 | 15224 | 434 |
重庆(本科) | 物理类 | 582 | 19519 | 427 |
福建(本科) | 物理类 | 598 | 16767 | 449 |
甘肃(本科) | 物理类 | 565 | 11989 | 370 |
广东(本科) | 物理类 | 574 | 43421 | 442 |
广西(本科) | 物理类 | 568 | 17775 | 371 |
贵州(本科) | 物理类 | 534 | 32208 | 380 |
海南(本科) | 综合类 | 637 | 6498 | 483 |
河北(本科) | 物理类 | 591 | 21147 | 448 |
河南(本一) | 理科 | 589 | 31680 | 511 |
文科 | 529 | 21553 | 521 | |
黑龙江(本科) | 物理类 | 593 | 10046 | 360 |
湖北(本科) | 物理类 | 590 | 22473 | 437 |
湖南(本科) | 物理类 | 597 | 15383 | 422 |
江西(本科) | 物理类 | 588 | 16066 | 448 |
江苏(本科) | 物理类 | 591 | 38210 | 462 |
辽宁(本科) | 物理类 | 595 | 16068 | 368 |
内蒙古(本一A) | 理科 | 519 | 17201 | 471 |
宁夏(本一) | 理科 | 488 | 6101 | 432 |
青海(本一) | 理科 | 452 | 4455 | 343 |
山东(1段) | 综合类 | 572 | 46869 | 444 |
山西(本一B) | 理科 | 560 | 19452 | 506 |
陕西(本一) | 理科 | 551 | 22234 | 475 |
文科 | 520 | 7029 | 488 | |
四川(本一) | 理科 | 597 | 28248 | 539 |
文科 | 556 | 8836 | 529 | |
天津(本科A) | 综合类 | 610 | 9504 | 475 |
新疆(本一) | 理科 | 487 | 6183 | 390 |
新疆(本一(单列类外语)) | 理科 | 358 | 5836 | 390 |
云南(本一) | 理科 | 575 | 14980 | 505 |
浙江(1段) | 综合类 | 600 | 53076 | 492 |
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简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信息类学科齐全、信息特色鲜明,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源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58年多源汇流成立北京机械学院,1990年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归机械电子工业部领导。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78年创建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隶属电子工业部,1997年合并成立新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正式合并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学校现有沙河、小营、健翔桥、金台路、酒仙桥五个校区,占地面积81万余平米,设有二级教学单位15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01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91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8人,留学生137人。在长达8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融入国家机械工业、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发展,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军工特色、行业特色,积淀了“勤以为学 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
坚持主动融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焦国家战略及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需求,初步形成五大优势科研领域。推进科技工作六大工程,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总量突破2亿元。现有省部级与行业重点科研机构34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2023年成为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媒体融合学科交叉联盟首批成员,共建数据智能创新研发基地。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入选北京市首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成为北京市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等领域一批成果实现产业化。近三年,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