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学费一年多少钱?都包含哪些费用?北京化工大学学费是一年还是一学期?住宿费多少?另外北京化工大学学费怎么交,啥时候交?经济困难是否可以缓交?
根据北京化工大学官网得知:北京化工大学学费按照学年制:最低5000元/年;个别专业最高60000元/年,住宿费1200元左右一年,多退少补,困难同学可以优先申请助学贷款以及学费减免。
注:以上是北京化工大学2023年度收费情况(执行的是北京市物价局标准),每年变化不大,可供2024年参考。
一:北京化工大学学费多少钱一年
以下为赶考猫高考志愿填报平台整理的北京化工大学各专业、住宿等收费明细。
1、北京化工大学各专业收费明细
专业名称 | 批次 | 科目 | 学费 |
---|---|---|---|
法学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工商管理类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英语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理科试验班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自动化类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计算机类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工科试验班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化学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工科试验班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工科试验班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生物工程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化学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综合 | 5000元/年 / 年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综合 | 50000元/年 / 年 |
工业设计 | 本科 | 综合 | 60000元/年 / 年 |
化工与制药类 | 本科 | 综合 | 40000元/年 / 年 |
生物工程 | 本科 | 综合 | 50000元/年 / 年 |
数据来自赶考猫高考志愿填报平台: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2.住宿费
因为北京化工大学住宿条件不同,所以住宿费收费暂定1200元一年,入学后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多退少补。
二:北京化工大学学费相关问题
1、学费怎么缴(缴纳入口)
一般可以通过北京化工大学官网、公众号、银行代扣、银行柜台四种方式缴费。具体请咨询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办。
2、经济困难同学是否可以缓交?
根据北京化工大学学校规定,原则上学费不能缓交。
3、北京化工大学学费减免政策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北京化工大学实行: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等帮扶,另外学习优秀者可以获取国家或院校奖学金等。具体请咨询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办。
附:北京化工大学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获批化工领域全国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22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突破10亿元,获国内专利授权622项,国外专利15项。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着力健全国际交流合作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全球合作网络体系,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学校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61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22年新(续)签校际合作协议26份,新增合作伙伴16个。建有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坚持以“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为重点,31项引智项目获得科技部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立项;在校长期任职的外籍专家共13人;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继续推进“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28名优秀学生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助赴境外进行攻读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