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 > 大学排名

榆林学院排名全国第几位(2025-2022最新)

更新:2024-12-18 16:10:08 赶考猫

2025年,榆林学院最新排名:榆林学院全国排名第538位,仅次于天津美术学院;陕西省内排行第23名,仅次于西安财经大学;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136名,仅次于怀化学院。

榆林学院排名全国第几位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榆林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榆林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榆林学院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榆林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榆林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71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4371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市综合省属
2023448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市综合省属
2022467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市综合省属
2021412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市综合省属

2. 榆林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榆林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93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4393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市综合省属
2023434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市综合省属
2022452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市综合省属
2021440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市综合省属

二:榆林学院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陕西省内高校排名中,榆林学院排在宝鸡文理学院之上,仅次于西安财经大学,排第23位。

省内排名院校名称类型所在地级别性质
22西安财经大学财经陕西 西安市省属,研究生院公办
23榆林学院综合陕西 榆林市省属公办
24宝鸡文理学院综合陕西 宝鸡市省属,研究生院公办

三:榆林学院在综合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榆林学院仅次于怀化学院,排名第136位,排在衢州学院之上。

综合类排名院校名称所在地级别性质
135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市省属公办
136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市省属公办
137衢州学院浙江 衢州市省属公办

四:榆林学院简介

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设有16个二级学院,52个在招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12人,专科生156人,硕士研究生453人,学历教育留学生2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31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78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9人,正高职称140人,副高级职称424人,博士305人,专任教师队伍896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人,特支计划人才8人,三秦人才5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4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2人,省级秦创原引用人才4人,陕西省高校杰出青年4人,省级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得者8人,陕西省教学名师9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人才10万余名,1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四新”项目2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四新”项目6项,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一流课程29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陕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1个(含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含硕士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15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团队6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文化旅游研究院1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5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陕西现代能源化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个,省级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个,其他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50余个,参与共建能源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7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8个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中位居全国第10位,软科排名由过去600多位上升到412位。

学校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定位,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特点,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集群。围绕榆林旱区特色农业、能源化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聚焦“三化”(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三黄”(黄沙、黄土、黄河生态治理)“三文”(学校红色文化、陕北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陕北革命文化),形成了民俗学、能源化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西北革命历史等特色学科方向,构建了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应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