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体育大学最新排名:上海体育大学全国排名第223位,仅次于长江大学;上海市内排行第17名,仅次于上海海洋大学;全国体育类高校排名第1名。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上海体育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上海体育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上海体育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上海体育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上海体育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56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156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 杨浦区 | 体育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2023 | 152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 杨浦区 | 体育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2022 | 169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 杨浦区 | 体育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2. 上海体育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上海体育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203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203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 杨浦区 | 体育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2023 | 210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 杨浦区 | 体育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2022 | 253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 杨浦区 | 体育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2021 | 224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 杨浦区 | 体育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二:上海体育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上海市内高校排名中,上海体育大学排在上海音乐学院之上,仅次于上海海洋大学,排第17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6 | 上海海洋大学 | 农林 | 上海 浦东新区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17 | 上海体育大学 | 体育 | 上海 杨浦区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公办 |
18 | 上海音乐学院 | 艺术 | 上海 徐汇区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公办 |
三:上海体育大学在体育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体育类高校排行中,上海体育大学排名第1位。
体育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 杨浦区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公办 |
2 | 北京体育大学 | 北京 海淀区 | 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四:上海体育大学简介
上海体育大学创建于1952年,原名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学校原为国家体委直属高校,2001年起,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2017年以来,入选国家“双一流”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序列。202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五育并举”育人格局。坚持探索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开放发展的体育特色创新发展路径,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坚持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秉持“身心一统,兼蓄竞攀”校训,承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弘扬体育文化”的光荣使命,践行“为了师生终身发展”的根本理念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00人左右。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职工党组织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贯彻“特色与质量并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和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发展方针。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在近三届(2014、2018、2022年)教学成果奖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上海市级27项,实现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序列全覆盖。2022年,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运动健康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包含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NAK)外籍院士、国际兴奋剂检查机构(ITA)独立理事、美国俄勒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疾控中心(CDC)首席科学家、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和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原主席、国际软式网球联合会裁判委员会委员等高水平师资力量。教师队伍中多人荣获“东方学者”、“浦江人才”等,入选“曙光计划”、“晨光计划”、“扬帆计划”等,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表彰。教师队伍中包含世界冠军、运动健将,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
学校积极推动“体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率先建成世界唯一的专门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乒乓球学院,并被国际乒联认定为最高学院级附属培训基地。与国际手联和国际田联分别共建国际手球学院和国际田联特训认证中心;与中国篮协、中国田协、中国羽协、中国体操协会和中国铁人三项协会分别共建中国篮球学院、马拉松学院、羽毛球学院、体操学院和铁人三项学院,是中长跑项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大力培养体育特色创新创业人才,是首个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和全国唯一“乡村振兴奖”的体育类高校,并在主赛道实现同类高校零的突破获得全国银奖。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蕴瑞学苑”。学校和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共建绿地申花上体女子足球队。历年来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教练员,如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孙荔安、沈富麟、马良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