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科技大学最新排名:上海科技大学全国排名第42位,仅次于苏州大学;上海市内排行第5名,仅次于华东师范大学;全国理工类高校排名第12名,仅次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上海科技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上海科技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上海科技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上海科技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上海科技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4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42 | 上海科技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理工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2023 | 45 | 上海科技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理工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2022 | 55 | 上海科技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理工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2021 | 66 | 上海科技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理工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2. 上海科技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上海科技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58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2 | 58 | 上海科技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理工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3. 上海科技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U.S.News版)
按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上海科技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45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3 | 45 | 上海科技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理工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2022 | 45 | 上海科技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理工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2021 | 53 | 上海科技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理工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二:上海科技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上海市内高校排名中,上海科技大学排在华东理工大学之上,仅次于华东师范大学,排第5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4 | 华东师范大学 | 综合 | 上海 普陀区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 公办 |
5 | 上海科技大学 | 理工 | 上海 浦东新区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6 | 华东理工大学 | 理工 | 上海 徐汇区 | 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 公办 |
三:上海科技大学在理工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理工类高校排行中,上海科技大学仅次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排名第12位,排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上。
理工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1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 西安市 | 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两电一邮,省部共建,101计划 | 公办 |
12 | 上海科技大学 | 上海 浦东新区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1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江苏 南京市 | 211,双一流,保研,研究生院,国防七子 | 公办 |
四:上海科技大学简介
上海科技大学(中文简称:上科大,英文全称:ShanghaiTech University,英文缩写:ShanghaiTech)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负责日常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自建立以来,学校努力建设和发展成为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上科大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张江实验室、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设施融为一体。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以“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的规划设计理念。截至2023年12月,学生总数 6041人,其中本科生1871人,硕士研究生(含国科大学籍)2791人,博士研究生(含国科大学籍)1379人。教职工总数1522人,其中常任教授序列和教学教授序列教师376人、特聘教授序列教师288人。
学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基础研究前沿领域,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在光子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科学等重大创新领域积极布局,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截至2023年12月,在《科学》《自然》《细胞》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26余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专利许可合同金额位居全国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