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铜仁学院最新排名:铜仁学院全国排名第526位,仅次于丽水学院;贵州省内排行第8名,仅次于贵州财经大学;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131名,仅次于丽水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铜仁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铜仁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铜仁学院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铜仁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铜仁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64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64 | 铜仁学院 | 贵州 铜仁市 | 综合 | 省属 |
2023 | 341 | 铜仁学院 | 贵州 铜仁市 | 综合 | 省属 |
2022 | 350 | 铜仁学院 | 贵州 铜仁市 | 综合 | 省属 |
2021 | 397 | 铜仁学院 | 贵州 铜仁市 | 综合 | 省属 |
2. 铜仁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铜仁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87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87 | 铜仁学院 | 贵州 铜仁市 | 综合 | 省属 |
2023 | 402 | 铜仁学院 | 贵州 铜仁市 | 综合 | 省属 |
2022 | 398 | 铜仁学院 | 贵州 铜仁市 | 综合 | 省属 |
2021 | 400 | 铜仁学院 | 贵州 铜仁市 | 综合 | 省属 |
二:铜仁学院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贵州省内高校排名中,铜仁学院排在贵州中医药大学之上,仅次于贵州财经大学,排第8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7 | 贵州财经大学 | 财经 | 贵州 贵阳市 | 省属,研究生院 | 公办 |
8 | 铜仁学院 | 综合 | 贵州 铜仁市 | 省属 | 公办 |
9 | 贵州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贵州 贵阳市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三:铜仁学院在综合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铜仁学院仅次于丽水学院,排名第131位,排在潍坊学院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30 | 丽水学院 | 浙江 丽水市 | 省属 | 公办 |
131 | 铜仁学院 | 贵州 铜仁市 | 省属 | 公办 |
132 | 潍坊学院 | 山东 潍坊市 | 省属 | 公办 |
四:铜仁学院简介
铜仁学院位于素有“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美誉的贵州省铜仁市,坐落于梵净山麓、锦江河畔的川硐教育园区,菁菁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获奖高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院校、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全国及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贵州省“三全育人”示范标杆高校,是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理事单位和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单位。百年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万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精英、行业翘楚、党政干部、教学名师,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能力逐步提升。现有国家二级师范认证专业4个(美术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历史学)、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农村区域发展)、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1个(视觉传达设计)、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贵州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贵州省特色专业2个、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10个(学前教育、英语、园林、农村区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特殊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省级一流课程3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有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铜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贵州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三年来,学校获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及产教融合项目4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1项、省级297项。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至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568人次;与柬埔寨教育部、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老挝沙湾那吉省教育厅、沙耶武里省教育厅、万象省教育厅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境)外84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选派学生573人次、教师115人次赴国(境)外交流访学;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围绕十大重点学科在泰国、老挝、柬埔寨国家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建立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为一体的老挝国别研究机构即“老挝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