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科技学院最新排名:安徽科技学院全国排名第487位,仅次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安徽省内排行第19名,仅次于合肥师范学院;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120名,仅次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安徽科技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安徽科技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安徽科技学院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安徽科技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安徽科技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58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58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 滁州市 | 综合 | 省属 |
2023 | 349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 滁州市 | 综合 | 省属 |
2022 | 343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 滁州市 | 综合 | 省属 |
2021 | 359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 滁州市 | 综合 | 省属 |
更多2024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2. 安徽科技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安徽科技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2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22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 滁州市 | 综合 | 省属 |
2023 | 330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 滁州市 | 综合 | 省属 |
2022 | 340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 滁州市 | 综合 | 省属 |
2021 | 332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 滁州市 | 综合 | 省属 |
更多2024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二:安徽科技学院省内排名一览表(2024)
在安徽省内高校排名:安徽科技学院排在皖南医学院之上,仅次于合肥师范学院,排第19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8 | 合肥师范学院 | 师范 | 安徽 合肥市 | 省属 | 公办 |
19 | 安徽科技学院 | 综合 | 安徽 滁州市 | 省属 | 公办 |
20 | 皖南医学院 | 医药 | 安徽 芜湖市 | 省属 | 公办 |
更多2024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详见:安徽高校排名一览表(安徽省大学排行榜2024最新名单)
三:安徽科技学院在综合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4)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安徽科技学院仅次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排名第120位,排在长春大学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19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广东 广州市 | 省属 | 公办 |
120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 滁州市 | 省属 | 公办 |
121 | 长春大学 | 吉林 长春市 | 省属,研究生院 | 公办 |
更多2024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四:安徽科技学院简介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12年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0多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一代代安科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事业长足发展。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9571人,累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10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现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凤阳校区位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明朝中都古城,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幽美;龙湖校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毗邻蚌埠大学科技园、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亿元,现有5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7个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室)和7个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1个,省级双创实践教学中心1个。馆藏纸质图书146万册,电子图书131万册。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优势农科和新兴工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承担国家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一流(品牌)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特色专业11个。财务管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环境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8个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次招生,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紧缺专业纳入提前批次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