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沙理工大学最新排名:长沙理工大学全国排名第158位,仅次于西交利物浦大学;湖南省内排行第5名,仅次于湘潭大学;全国理工类高校排名第48名,仅次于山东科技大学。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长沙理工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长沙理工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长沙理工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长沙理工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长沙理工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26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126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3 | 121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2 | 115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1 | 128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 长沙理工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长沙理工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20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120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3 | 133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2 | 133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1 | 135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3. 长沙理工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U.S.News版)
按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长沙理工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36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3 | 36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2 | 52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21 | 100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理工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二:长沙理工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湖南省内高校排名中,长沙理工大学排在湖南农业大学之上,仅次于湘潭大学,排第5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4 | 湘潭大学 | 综合 | 湖南 湘潭市 | 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 公办 |
5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湖南 长沙市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6 | 湖南农业大学 | 农林 | 湖南 长沙市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三:长沙理工大学在理工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理工类高校排行中,长沙理工大学仅次于山东科技大学,排名第48位,排在西南石油大学之上。
理工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47 | 山东科技大学 | 山东 青岛市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48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长沙市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49 | 西南石油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 公办 |
四:长沙理工大学简介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交叉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标志性科研成果。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6个、自然科学科研平台56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3个。2019年以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75项;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光召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9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职务发明专利1944项。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传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战略,坚持育人为本、人才集聚、交叉创新、服务融合、文化引领,着力打造特色人才培养重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一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先进文化传承传播前沿阵地,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培养“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实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决胜建成“百强”大学,向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