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都大学最新排名:成都大学全国排名第343位,仅次于渤海大学;四川省内排行第13名,仅次于西华师范大学;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95名,仅次于渤海大学。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成都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成都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成都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成都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成都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23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232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综合 | 省重点 |
2023 | 238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综合 | 省重点 |
2022 | 247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综合 | 省重点 |
2021 | 249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综合 | 省重点 |
2. 成都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成都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32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22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综合 | 省重点 |
2023 | 335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综合 | 省重点 |
2022 | 301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综合 | 省重点 |
2021 | 272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综合 | 省重点 |
3. 成都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U.S.News版)
按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成都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198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3 | 198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综合 | 省重点 |
二:成都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四川省内高校排名中,成都大学排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之上,仅次于西华师范大学,排第13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2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四川 南充市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13 | 成都大学 | 综合 | 四川 成都市 | 省重点 | 公办 |
14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四川 成都市 | 省重点 | 公办 |
三:成都大学在综合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成都大学仅次于渤海大学,排名第95位,排在北京联合大学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94 | 渤海大学 | 辽宁 锦州市 | 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95 | 成都大学 | 四川 成都市 | 省重点 | 公办 |
96 | 北京联合大学 | 北京 朝阳区 | 省属 | 公办 |
四:成都大学简介
成都大学创建于1978年,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地方城市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四川省、成都市重点建设大学,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村承办大学,FISU银级认证“健康校园”。拥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906年的公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和1911年的公立四川省城女子师范学堂。2006年以来,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和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先后整合入成都大学,综合实力得到快速提升。现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单位、四川省“优先培育”类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位列世界排名第801—1000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49—95位。
科学研究 现有科研人员1500余人,学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适应区域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建有包括国家低碳新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省社科联首批试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83个。近三年科研经费均超过2.5亿元、师均科研经费超过15万元。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7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8项、国家艺术基金4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60项;发表ESI各学科论文5500余篇,多篇发表在《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CSSCI论文438篇。我校教师负责的“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参与的“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的《“三礼”名物词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